最近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这本《南昌人》,很有感触。作者程维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南昌人,因此,这本书的视角就不是一个外来人对南昌的片面评价。阅读这本书的感觉,也就不像是在没事看热闹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对某个地方的人做或好或坏的点评。而像是被人一层层的扒掉了外衣,展现出来的是一个赤裸裸的南昌人。不管你喜不喜欢,这就是我们自己,这就是南昌人。
南昌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好像不怎么受重视,也从来没有哪个政权将都城建在南昌的。只有南唐中宗曾经短暂的迁都南昌。但是三个月之后就被新皇帝李煜搬回南京去了。南昌有一条路,叫皇殿侧路,在中山路附近。记得高四暑假时在肯德基(百花洲店)打工。这家店就坐落在中山路上。每天上下班都是从公交总站的口腔医院转到八一大道,再从八一大道折向皇殿侧路进入中山路的。这一段路程大概半个小时。中山路是南昌的商业中心之一,繁闹异常。然而,在一千多年前,当这条路还叫鸣鸾路的时候,一般人是不能走的,因为这条路通向的是南唐的宫殿长春殿。后来南唐还都南京了,长春殿也荒废在历史的尘埃里了,只有这条皇殿侧路,还依稀保留着南昌曾经作为都城的记忆。
即便是在军事地位上,南昌也算不上一个战略要地。明成祖登上皇位后,为了消除宁王对他的威胁。不敢让他在留在关外民风彪悍的封地,也不将其封在富庶的东南一带。而是徙封南昌。从而看出了明成祖对南昌地理位置的轻蔑。在他看来,南昌是一个没有大作为的地方。尽管宁王善谋,燕王善战。在南昌这块地方也是无法造就宏图霸业的。历史仿佛也印证了明成祖的看法。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叛乱,43天被平定。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虽然成功了,但是起义军很快就撤出南昌了。
但是,南昌虽然“武”不起来,却能“文”起来。南昌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地方。南昌有八大乡贤路家喻户晓,即现在的阳明路(王阳明)、象山路(陆九渊)、叠山路(谢枋得)、孺子路(徐稚)、船山路(王夫之)、永叔路(欧阳修)、子固路(曾巩)、榕门路(陈宏谋)。南昌的文化并不像南京那样有着浓重的金粉气息。而是一种田野般的、隐士的文化。“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子算是一位隐士;还有西汉末年的南昌县尉梅福,因不满王莽专权而隐居飞鸿山,也是一位隐士。后来飞鸿山改名为梅岭,就是现在南昌西郊的梅岭。还有明末清初的明宁王后裔朱耷,也算是一位隐士,为了躲避清廷的迫害,出家为僧,装疯卖傻,这种隐,有一种凄凉的味道。朱耷号八大山人,这四个字写出来类似于“哭之笑之”。其弟号“牛石慧”,写出来类似于“生不拜君。”八与牛相加即为朱字。他们兄弟俩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国破家亡的愤恨以及对朱家血统的历史记忆。
南昌人也会读书。会读书是南昌人的个性。不仅是南昌,整个江西也差不多。明代有谚:“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南昌人“精打细算比不过上海人,做生意不如温州人,吃辣椒比不过长沙人,玩脑浆比不过武汉人,论起读书来可就是南昌人的长项了。”南昌人穷,经商无钱,种地无田,做工有耻于门第。所以,想改变命运只有靠读书,通过读书考科举是江西人体面脱贫的唯一道路。我是喜欢读书的,不仅是我,我父亲我弟弟也喜欢。当然,这里说的喜欢读书不是指应试教育下的读书。而是完全出自爱好的去读书。但是生长于农村,接触到书的机会不多。记得小时候,父亲有时候去县城回来,会买几本小说回来,然后父亲看,父亲看完我和弟弟看。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岳飞传》,现在知道了,所谓《岳飞传》就是《说岳全传》的盗版。但是我们都看过好几遍。看的津津有味。现在我们还保存着阅读的习惯。父亲买手机只有一个要求:能看小说。电子版的小说便于携带。弟弟尽管是个理科生,但是也喜欢看书。他告诉我,他看闲书是看电子版的。而我告诉他,我更喜欢看纸质版。虽然电子化书籍是一个趋势,但是我仍然很固执的排斥着电子书,只要有纸质的,坚决不看电子的。这种想法很难说对与错,只能说每个人对于传统与现代的接纳程度不同吧。
我也不是从来就不看电子书。我曾经看过的电子书有两点是值得骄傲的。一是在大一上学期看完了路遥《平凡的世界》。那个时候用的手机还不是智能机,就是一个小小的滑盖机,只用了三四天就把这本百万字的小说看完了。另一个值得骄傲的就是,在研一下学期,利用吃饭、睡前、上厕所甚至走路的时间,花了一个学期看完了《金庸全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二部长篇,两部中篇,若干部短篇,我也没想过我能够把它看完。后来又下了《古龙作品集。》但是看了几部就没看了。古龙的小说更抽象,进去不容易,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不适合利用零碎的时间去看。而我,也不会花上一整个上午或者下午去看小说。而且,像我那样看小说,是要耐得住寂寞的。研一下学期基本上都是一个人独自活动。走到一食堂,打好饭坐下来,然后掏出手机,打开小说,一边吃一边看,有时候吃完了也坐在那里看,甚至坐上一个多小时。那一个孤独的学期因为有了金庸而变得不孤独。现在,偶尔一个人去一食堂吃饭,坐下之后还是会习惯性的想打开小说,却突然意识到,金庸已经完结了。
虽然我排斥电子小说,但是我手机里还是留着“当当读书”、“kindle”APP。手机里很多软件都是这样,尽管一年难得用一次,也不会去卸载。因为,万一哪天用上了呢?这其实也是南昌人的一种性格,即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我觉得这种性格在我自己身上就很明显。什么事我都不会第一个出头,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缺乏闯劲和冒险精神。当然,这样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低调。南昌人是低调的,“不事张扬”。但是南昌人也有一股倔劲,认准了就不回头,这一点难能可贵。南昌人“骨子里有的是执着和对一些事物的不屑。”就我来说,我有执着的一面。为了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不惜高考复读,一路跌跌撞撞,从一个打小起就没拿过一张“三好学生”或者“学习积极分子”奖状的差等生变成了南方某不知名高校的研究生。我也有对某些事物不屑的一面。这种不屑在我成年之后表现的尤为明显。例如,大学期间,对考试成绩的不屑。我大学的课程成绩几乎每个学期都是排倒数,我一直认为,读大学,看了多少书才是最重要的,考试成绩只是对于各种评奖评优有用,而我对这些评奖评优也是不屑的。所以,在硬件的层面上,我的大学是一无所获的。但是,在软件的层面上,我看了很多书,我也交了很多朋友,这些,我觉得是能够受益一辈子的,我追求的是这种东西。
因为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所以南昌人也有一种慢性的毛病,我觉着作者在书中描写的南昌人的性格中,这点最像我。首先,我的性格是一个慢热型的人。记得我大学室友跟我说,以前你住在别的寝室的时候,我还以为你是个很斯文的人,现在看起来一点也不像。还有一个例子,研一上学期,老师把学生分组,每组派代表上去讲课。我写了一篇稿子,拿给跟我一组的同学上去念,我说我不好意思上台,然后她真的在讲台上念了,还解释道,因为我比较害羞,所以叫她念···现在,我估计班上没有哪个鬼会再说我害羞了吧。其次,我做事也是个慢性的人。比如,这个学期开学两星期之内要交两篇课程论文,尽管假期有那么长的时间,但是就是不愿写。等到火烧眉毛了,导师布置的另外一篇论文也在催了,课程论文我就随便应付了一下。结果,老师上课的时候连着两个星期批我们班交的课程作业都是应付,并且每次都点我的名。当然,点我名我也不怎么介意,毕竟上课老师是我导师,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老师上课会叫同学讲课,老师点评。要讲课就得准备讲稿。而我总是在最后一刻才准备。记得这学期有一次课是轮到我讲了,下午两点的课,我上午才准备,从起床开始,早饭也不吃,弄了一个上午,午饭都没时间吃,匆匆忙忙弄好了然后把讲稿打印出来就直接去上课了,然后讲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自己有气没力的,偶尔提高一下声音,但是很快就降下来了。还好上课就几个人,也不吵。
慢性的人有一种好处,就是不容易犯错,当然,也成不了什么大事。好在我也没啥野心。既不想当大官,也不想发大财。只想平平淡淡、菜米油盐。人之所以觉得快活,不在外而在内。正如钱钟书所说:“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南昌也是一个美食城市,南昌人也很会吃。南昌美食很多,数得着的有瓦罐汤、藜蒿炒腊肉等。有人调侃道:拿张北京地图,用针扎三下,可能点中一个厅局级单位;拿张上海地图,用针扎三下,可能点中一个世界五百强在沪的分公司,而拿张南昌地图,用针扎三下,居然戳中了十个拌粉店子,八个花甲摊子,五个夜宵大排档。南昌有一条街,叫蛤蟆街,这条街因为吃红烧蛤蟆而得名,慢慢的人们反而将其原名豫章后街给忘了。后来吃蛤蟆违禁,经过城管的几次整治之后才逐渐消失。拌粉也是南昌的特色。我们以前念高中的时候,吃的最多的早餐可能就是南昌拌粉了。离开南昌之后,早餐吃的越来也没胃口。发展到现在,每天早上只吃一个鸡蛋一杯豆浆。有时候我觉得,在贵师大食堂开个南昌拌粉兼瓦罐汤店,可能会是一个大商机。
来到贵州,别人问的最多的是,你能不能吃辣呀。其实我想说,南昌也是一个吃辣的城市。南昌是个典型的“夏炎冬寒”的城市。江西省三面环山,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由于地形的原因,夏季流行的东南风被山挡住了,吹不到南昌,冬季流行的西北风则借着鄱阳湖的水气向南昌呼啸而来,真有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所以,南昌的夏天是个火炉,冬天则是个冰窖。由于北边是个鄱阳湖,风里带着水气,所以南昌的冬天是湿冷,不像贵州的冬天。去年在贵州过的第一个冬天,我感觉贵州的冬天是干冷,山风呼啸,也没有什么水气,风吹得脸上生疼。这不是我矫情,是真的很疼。因此,南昌人吃辣也是为了驱寒。
要驱寒,除了吃辣,还有喝酒。所以,南昌人酒也能喝。我的老家,也是海昏侯墓所在地新建县大塘坪乡,被誉为是“清明酒之乡”。我的父亲也好喝酒。每天两顿酒。去哪都是这样。我的酒量遗传我父亲。但是却没有父亲那么稳重。我父亲喝酒这么多年从没醉过。我却是一言不合就醉倒。其实我喝酒有种急的心理,总喜欢一口闷。大学时候班级聚餐,他们说最喜欢我说的一句话是“你随意,我全干。”其实这种急的心理也是南昌人的一种性格特征,说的难听点就是浮躁。表现之一就是南昌人有钱总想让人知道。南昌并不算是一个很发达的城市,可以如果你上街去看看,奔驰宝马满大街都是。我们新建县的房价可以跟省会城市贵阳比肩。最近几年,春节回老家的时候,特别堵,大家都调侃,在外面赚钱了,过年不开个车子回家都会觉得很没面子。
南昌方言也很有意思。南昌人爱吹牛。管吹牛叫“嗦泡”,如果你吹牛吹过头了,变成了胡说八道,别人就会说你“乱雀”。有人说,南昌话说出来就跟骂人一样。也确实,南昌话里有很多方言俚语是带有骂人的意思。而南昌人也经常把这些方言俚语挂在嘴边,不一定就是想骂人,只是习惯了,改不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有一年,南昌土生土长的市长李豆罗接见一个日本考察团,看到对方资金宏巨,不由兴奋,脱口而出一句南昌方言:“撮达西,个么多钱。”翻译不懂,问南昌官员,撮达西是什么意思。官员自然知道这是方言俚语里的脏话,类似TMD,但官员的解释则相反,告诉翻译,撮达西就是热烈欢迎的意思。不久,李市长回访日本,刚下飞机,日本小朋友手持鲜花两侧迎立,齐声高喊:“撮达西李豆罗!李豆罗撮达西!”
以上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聊南昌有好有坏。其实并没有任何贬低南昌人的意味。南昌人的性格往往也不是某个具体的南昌人都有的性格。有很多人看到这类书总喜欢拿来跟自己对照,要是书中说的一个缺点或优点自己没有,就说人家是瞎编。其实大可不必。南昌人的性格不是熊志翔的性格,也不是某个人的性格。他是属于南昌人这个整体的。群体的性格是抽象的,你要去观察、去思考、去总结。而个人的性格则是具体的,通过跟一个人的接触,你就能了解这个人的性格。有些性格你有可能别人没有,又或者别人有而你没有。了解家乡人的性格,其实就像是在照镜子,是美是丑都躲不掉。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的一段话,我觉得这段话可以作为本文的结尾:
镜子里当然有美好,那些不一定被人所提及或为人知的南昌的历史、人物故事,市井生活,风土人情,如同随世流转的南昌乡音,那些熟悉的街巷气息,光影,面孔,将一一呈现。而龌龊与阴郁,潮湿与不爽,自然也在镜像上无法逃脱。可能我们不是从一个人的优点中认出他是一个南昌人,或恰是自我身上固有的缺点中,一下就认清了我们的同类。《南昌人》或许有这么点意思。坦白地说,我也会藏拙,我也会遮丑。因为我有虚荣,因为我是书里写着的南昌人。
——2016.10.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