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
三岁半的宝宝和爸爸、妈妈在家开心的玩,宝宝拿着一个棒棒糖放在嘴里吃,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在玩,他把糖果放在嘴上,用上下嘴皮夹住,松开手,很好玩的样子,跑到妈妈面前想要表演给妈妈看,可能是太高兴了,不小心糖果掉地上了。宝宝大哭起来。妈妈马上说,没事没事,掉了没事,重新再拿一个给你。并去拿一个新的棒棒糖。外婆也说,没事,掉了就不要了,再拿一个新的,要不,给你一个车车,好好玩哦。可是宝宝一点也不领情,哭得更历害了。
妈妈见新拿的棒棒糖,宝宝不要,就捡起掉在地上的棒棒糖:宝宝,还是要这个糖果是吧,要不妈妈去洗一下,再给你,没事的,掉了捡起来洗一下就可以了。别哭啊。
宝宝,还是哭的停不下来。
爸爸明白个中原因。走过来说:
宝宝,你心爱的糖果掉地上,你好伤心是吗?玩的正开心的糖果掉了让你很不开心对不对?
宝宝,情绪很快有所平复。
宝宝,没事的,爸爸理解你,不哭了啊。
宝宝,不再哭了,妈妈也说,宝宝不哭了啊,爸爸妈妈知道你伤心,都理解你,是糖果掉了有点不开心。
宝宝说,妈妈我有点不开心。
爸爸说,哦宝宝有点不开心是吧,不过没关系,我们宝宝很棒的,是个男子汉,糖果掉了,可以捡起来洗一下,再吃,也可以拿一个新的,没什么关系的。我们宝宝不哭啊,不是你没有理由哭,是你哭也没有用。你是男子汉,有很多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需要哭,对不对。
顺利的解决了问题。
二、评析
在没有学过心理学之前,对于这样的问题,要么不当回事,简单粗暴处理了事。要么迷惑不解,你抱怨我,我抱怨你,总之不得要领。其实在本案例中,运用的心理学知识点是:体验与感受。我们处理小孩的问题一定要从体验着手。一定不是去讲道理,道理是大人头脑中的毒,用心去体验小孩的内心体验,并把小孩的那份体验表达出来。问题就解决了。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当小孩内心的体验被看见,这份体验就变成了生命活力的养料,不被看见尤其是不被看见还被误解之后则有可能在潜意识拧 巴成毒。每个人内心最最渴望的就是一个,那就是被全然看见。
被看见的生命能量就是生能量,不被看见的生命能量就是死能量。
事实上我们大人之间的交流也是这样,对比一下,以下的表达方式有何异同:
1、你怎么能这样,狼心狗肺 (评判和指责)
2、你这样是不对的,你应该这样做才行 (评判和教导)
3、XXXX(事实描述)我会很伤心,这样的事实让我真的很难过 (事实+感受)
我们很容易发现,第3种表达方式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增进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