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们一起学习了《跨越不可能》书中的第一个重点:我们说动机和学习力,动机能促使我们投入到巅峰表现中,而学习力能帮助我们持续参与?本篇我们学习后面一个重点:我们重点关注创造力和心流背后的科学研究,创造力为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而心流能够在前三者的基础上,真正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
我们说第三种认知能力——创造力。创造力在大多数人看来,一直是一个很迷的能力。就像我们常说的灵感,谁知道它啥时候能冒出来,怎么才能拥有灵感呢?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创造力的认识有点类似于天赋,说不清,反正这玩意依靠努力无法得来。
但是有意思的是,科特勒在这本书中,对于创造力,给出了神经生物学领域真真实实的剖析。创造力还真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能力,它有四个核心特征:第一,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想法的能力,短时间,大量。第二,从多个角度处理问题的能力,多个角度;第三,产生新奇想法的能力,新奇;第四,组织这些想法并付诸实践的能力。
你看,这么一分析,创造力就变得有迹可循,这四个维度,每一个都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测量。
不过,科学界对创造力的研究到这还没结束。因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肯定想知道,一个人到底该如何培养创造力?科学家们发现,答案就是,你得有4岁小孩的发明创造力,但又没有4岁小孩大脑的局限。
什么意思呢?很好理解,在我们小的时候,创造力是最旺盛的,因为这个时候,在大脑的基本结构中,一种管发散思维的想象神经网络很发达,大部分4岁孩子可能比一般的航天工程师都更有创新能力,他们对任何事情都非常好奇。
但是与此同时,这个时候,他们的前额叶皮层,也就是管注意力和理性思维的区域还没开始发育,所以很难自我控制,容易情绪冲动,把事情搞砸之类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25岁,我们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差不多就发育成熟了,你会更多地理性思考该如何把某个想法落地,付诸实践,但是可惜的是,这个时候,想象神经网络会开始衰退,创造力就会降低。
看来,创造力下降,其实是人类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无法避免的,而且如果你越不用,可能衰退的就越严重。最直观的结果就是,你会发现,一个人可能对身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
那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让,管注意力的神经网络和管想象的神经网络都同时运行呢?让我们既有创造力,又能够理性分析呢?
还真有。科特勒在书中提出,提升创造力最直观的一个就是,你得保持好心情。好心情能够点亮大脑的关于发散思维的特定区域,让它变得更活跃更敏感。
这点在小孩子身上体现地也最为明显。你会发现,通常小孩子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很开心的。好心情与创造力密切相关,而糟糕的心情会强化理性思维。所以,如果你想拥有创造力,就得想各种方法,让自己心情变好,更加快乐。
其次,我们要多从熟悉的环境中跳脱出来。因为长期待在一个环境中,可能平时你感兴趣或好奇的东西,都会渐渐被忽视。所以,科特勒在书中提到,你需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周围的世界,多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人,也许会重新唤起你对很多事情的好奇心。
一旦有了好奇心,我们就需要进入理性分析和落实的阶段。进入这个阶段,也就意味着我们正在补足四岁孩子大脑还没发育完全的局限。
你会发现,通常情况下小孩子是不愿意独处的,他们更喜欢有人陪伴。所以科特勒认为,在这个阶段,你最需要做的就是多给自己一些独处空间。只有一个人有自己真正的独处空间和时间,才能进一步专注去研究,把那些感兴趣的事变成现实。
好,到这,当我们掌握了动机、学习力和创造力这三种认知能力之后,就相当于夯实了进入心流状态的基础。提到心流,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和概念,我们就不多说了,如果你感兴趣,推荐你读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那本书。
今天我们还是想把重点放在,为你介绍,科学界关于心流研究的新发现。相信这些新发现,会改变你对心流的某些误区,让你对心流理解得更透彻。
第一个误区是,很多人认为,一旦进入心流,大脑就处于高速运转中。以前有种说法,人类大脑的利用率一般只有10%左右。这是不是说明,我没进入心流,就是大脑注意力不集中,进入心流了,我的大脑就会全神贯注,更加高效。
事实上,这个说法还真误会了大脑的运行机制。神经科学家发现,进入心流,大脑的利用率并没有被提高,反而是被降低了。
因为在心流状态下,大脑负责高级认知功能,比如理性思考、逻辑决策的区域——前额叶皮层,会减缓甚至是停止工作,转而被大脑的潜意识活动取代。
而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恰恰是大脑前额叶皮层进行计算后输出的结果。一旦前额叶皮层不工作了,我们就会忘记时间的存在,被推入一种“深度的现在”中。深水的深,度数的度,这个“深度的现在”,你可以理解成是心流的一种神经生物学解释。
一旦进入“深度的现在”,你是无法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而这对我们能否最终取得重大突破,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是密切相关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注意啊,我们的恐惧和焦虑,实际上大多都不存在于当下。要么是来自曾经发生过的可怕的事,你害怕重蹈覆辙,要么来自你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可怕的事,现在就要警惕。
一旦过去和未来都不在考虑范围内,你的焦虑水平就会开始直线下降。大脑系统中的应激激素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那些让你情绪升高的神经化学物质。
这么说你就明白了,进入“深度的现在”,你会收获一种沉浸当下的良好体验。让自己能够从自我批判、自我怀疑的理性思维中解脱出来,从而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表现。
世界上知名的高产作家斯蒂芬金曾经说:只要我写得足够快,自我怀疑就追不上我,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科特勒建议,如果你想做什么,就专注去做,思前想后才是你进入心流的最大敌人。
第二个关于心流的误区是,好多人认为,心流就像电灯开关,要么打开,要么关闭,要么我在心流状态,要么我不在。比如我看书入迷了,忘记了时间的存在,就是处于心流状态,但是这样的体验次数往往太少了。哲学家尼采很早之前,在他的超人哲学中,就用“沉迷”这个词来形容心流状态。
实际上,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心流不是你有或没有,非此即彼的状态,而是一个包含不同阶段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还不是一直都很放松和舒适的,它包含了四个阶段,挣扎、放松、心流和恢复。这就意味着,在进入心流之前,你需要做的就是,耐着点性子,给自己一些时间酝酿。一旦克服了挣扎阶段,后面的工作就会顺利得多。当然,在心流结束之后,你也需要好好放松和休息,为下一个阶段蓄能。好,到这,我们就说完了科学界对于心流的两个研究发现。
总结:你肯定还记得,科特勒从人类的基础生物机制研究中发现,当人们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时,总是处于一种心流的状态中,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要想进入这种状态,我们就得在动机、学习力和创造力这三种心理认知能力上多下功夫。
这三种认知能力,其实归纳成一句话,本质上都在告诉我们:抛开每个人的先天遗传,和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作为人类,我们每个人的生物机制都是一样的,没什么不同。
借用古典老师在推荐序中说的:“其实你会发现,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这种超越不可能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巅峰表现是有“套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