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何谓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我开玩笑,打比方说:
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
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
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
在艺术中,深刻的都不是制造出来的。
散文生发出来时,也挺特别的,也不像小说和诗歌。小说是想出来的,诗歌是蹦出来的;小说是大脑紧张劳作的结果,诗歌却好似根本没用大脑,那些千古绝句,都如天外来客,不期而至地撞上心头。
那么散文呢?它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片断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
我喜欢这样的散文:它是悟出来的。
——冯骥才先生《趣说散文》
这段话,倒背如流是夸张。然,每默写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尤其是近几天,有意识地接触了点意象,朦朦胧胧地意会到散文的妙处。当然,这和我能写、写好是不同的概念。
“悟出来的”东西,都比较抽象。如何把它们抓住,并且用文字具体地表达出来,肯定是不易的。至少对现在的我而言,还做不到抬头俯首间的浮现。所以,多数时间,我都是用“想”的,写出来的是介于小说和故事之间的文字,似是而非。堆砌了七十多万字后的感受有点儿扎自己的心🤦
往常很懒,闪现的感悟片段基本上听之任之,不愿意写之记之。任它们像云一样,飘来飘去。说白了,精神向往不足,连带着驱动内心的力量不足,导致行动力缺失。此刻我的脑中突然出现的是林祥福,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要到达那个叫做“文城”的地方。我的文城在哪里?
我的回答也可以是“总会有一个地方叫文城”,一个自己心里悟的,眼前浮现的,手里书写的,最终能够同步的文字之城。写完这句话,我笑了,还是给自己留了很大的余地。生性愚钝,缺少悟性,偏安逸度日,汝不可教也!
把这些写出来,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依我的计划,连载发文简单省事。但是,月初嘛,总要有一份鼓励自己的记录。于是,信手不由心地啰嗦了许多。
窗外,朝阳明亮,大片的绿色在风中摇摆,楼下孩童的七彩风车转个不停。我被吸引,神思不属,果断结文,跑步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