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电影是当下社会文化的缩影,那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可能被胶片有意无意地记录过。60后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神游,70后《致青春》以回忆,80后在《独自等待》》里郁郁葱葱,90后也从《小时代》里步入人生的正文部分。
同时期的几代人,无论老少,多少都被几部影像深刻影响过,只不过自有各自的感悟和解读。虽是看着别人的人生,却不免想到了自己或某个 ta。
意识被动启蒙
关于电影和 90 后成长记忆,就从一个典型 90 后的故事说起。
1998年的春夏之际,《泰坦尼克号》在国内上市,磅礴的视觉体验和缠绵的爱情故事挑战了中国人的想象力。那时我不足七岁,还没进入小学,印象碎片里全家老少齐赴这个城市里最大的电影院去看这部好评如潮的美国大片。虽然小,但是这是我有印象以来的首次观影,有几段记忆在我脑海中还有模糊的轮廓。
其中一段是 Jack 在头等舱里给一丝不挂的 Ross 作画,两人双目含情,秋波暗送。这赤裸裸的一幕放在 1998 年人头攒动的银幕上,七岁的我性意识尚未启蒙,但也懂得不应该在异性面前赤身裸体的道理。不过还真有点早熟,我甚至意识到周围的人都看到了这个画面,所以胸中油然而生一种羞耻感,以「和我平时看的动画片完全不一样」的理由哭喊着拉着父亲离开座位。
可惜的是,我回家后没人发表对那段人体艺术的看法,父母也并未责怪我的捣乱。社会舆论小心的避让开美帝的自由和民主,而是大力渲染进口电影如何促进文化繁荣。没过几天,我母亲从商场买回了一张《奥斯卡经典歌曲集锦》的磁带,这些旋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伴随了我数千顿早中晚饭。
虽然什么都没看懂,但这次经历变成了我和小伙伴们的谈资。听说他们纷纷打滚捶地让父母带去看,有的如愿以偿,有的被父母白眼说「这电影小孩子家家不能看。」90 后的家庭教育在走向科学和依旧保守中来回动摇,收益或受害在十多年后,慢慢显现。
全面发展初体验
还是那个电影院,在三年级的某个下午,全校停课两节集体观影《英雄》,可能是上头授意,想让史上第一部国产大片的票房好看点儿。也可能是丰富一下我们的文娱生活。
电影在放映到小屁孩们最期待的部分:梁朝伟扮演的残剑和章子怡扮演的如月,在红绸子里里扭作一团,看起来撕打得很激烈。全场充满恶意的童稚的笑声,此时坐在身边的小明凑过头来告诉我,「你看班主任也在笑。」我看了看覆盖他们的红绸子,又低头瞅瞅胸前的红领巾,怎么看都是一个质地。
映毕,小朋友们虽然谁都没看明白,但还是很开心不用上课。回到班级,笑而不语的班主任没有向我们解释,为什么残剑总能死而复生,为什么秦王最后还是杀死了无名,布置完作业就放学了。走廊里,男孩子们你追我赶喊打喊杀,都期望自己也有倚剑走天涯的一天。
此后多年中,参演此片的明星们一直占据着各种头条,他们的演艺经历、恩爱情仇甚至下楼买菜,全世界都一清二楚,而那时坐在我身边的小明却早已不知所踪。我自己也是过了好几年才理顺《英雄》的时空关系,原来人只能死一次,不管是无名、秦王还是我们自己。
90 初们在这阶段经历了最早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文件放在了各地校长的办公桌上。可惜大部分学校都未完全打开思路,社会的衡量标准也依旧是升学率和本科达线率。看起来很美的素质教育里,90 后在高考独木桥和全面发展的压力中踽踽独行,看似轻松,实则迷惘而动摇。
自给自足野蛮生长
说到对 90 后产生最大影响的人物形象,那个戴圆框眼镜,额头上有闪电疤痕的小男孩是其一。从 90 后的小学时代开始出版,到我们的大学正式完结,虽然大家一起成长,但很明显没人能比哈利波特更酷。
哈利几乎和 90 后保持着平行的成长速度,他和入学交朋友的时候,90 后也在校园里抱团玩耍;在他的初恋初吻进行时时,90 后也徘徊在校花的放学路上春心荡漾。只不过到了后来,哈利开始谋划和同伴们拯救世界,90 后们将《三年高考,五年模拟》摆上了桌面。
最后一部中,哈利走上人生巅峰,甚至把时钟快进到结婚生子。同时 90 后们陆续走进象牙塔和社会,人山人海前开始质疑自己好像不能拯救世界,在平庸和英雄之路上反复挣扎。
心智渐开世事杂
相比于 70、80 后,90 后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入口,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有机会让自己看到更大的世界。但在繁复的信息浪潮里,90 后很难正确掌握过滤信息和为我所用的方法,偶尔还存在迷失方向的可能。在 70、80后的成长史里,他们的榜样人物的形象大多正面而积极,无论雷锋、赖宁还是张海迪、桑兰,那时他们总能把故事说圆、把鸡血打足。
到了 90 后的成长阶段,爆发的信息里不论好坏,总是真实直接的展现在眼前。也许昨天还在看凤姐的热闹,明天就开始声讨五毛美分。形形色色的社会形象站在风口浪尖,不断丰富和冲击 90后的三观,在巨大的信息漩涡之中,90 后或主动或被动地塑造起自己理解的世界,总觉得稍有不慎,又有一个大好青年就会被铺天盖地的信息荼毒。
但武侠中的至理告诉我们,解药一般都长在毒药旁边。
很多耳熟能详的 90 后也通过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提前完成了漂亮的转型,成为了大家眼中领居的孩子。在人生头二十多年拿遍荣誉也大有人在。成功的方式和其他年代的人大同小异,只不过 90 后在资源丰富的前提下获得了加速。有的人在人生前半程就掌握了实用主义生存规律,善于使用工具达成自己目标。有的是在宽松、现成的生活环境下把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目标里,成为了领域内的专家。
《万物生长》有一段话:
世界上有两种长大的方式,一种是明白了,一种是忘记了明白不了的,心中了无牵挂,所有人都用后一种方式长大。
无论哪个十年里,大部分人都在变换的环境中,向往着第一种方式的同时,践行着第二种方式,但谁都不曾停止生长。每一代人的努力也是帮助下一代解决更多过去明白不了的事情。90 后幸运的获得了更丰富的物质条件,却也面临信息碾压、社会转型、代际差异这些问题。希望我们也能像当初 70、80 后一样,用不一样的方式走过成长的路。或许在后几个十年里,90 后也能够帮助那时的 x0 后们更多地摆脱环境的干扰,用更少的时间去认识世界和了解自我,也能淡然的用今日他人看自己的眼神,去看后一代的少年们。
图片采集于 花瓣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