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蛋白质的「前世今生」

蛋白质的「前世今生」

作者: 兆雪儿的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4-11 19:31 被阅读0次
    公众号「VG实验室」

    “关于蛋白质的描述,有一部分是科学,一部分是文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神话。” —— T · 柯林 · 坎贝尔(T. Colin Campbell)



    蛋白质的一生,用这段话来概括再合适不过了。

    01 诞生

    1839 年,荷兰化学家葛哈德 · 穆德勒(Gerhard Mulder)发现了蛋白质(另一说是1838年)。他观察到有生命的东西离开了蛋白质就不能生存。

    从那之后,蛋白质便获得了营养王国的无上之位。甚至将近两个世纪过去了,直到今天,蛋白质的重要地位仍然未有动摇。

    02 文化偏见与神话

    从蛋白质出生的19世纪起,它几乎与动物性食物画上了等号。而这种关联潜移默化地印在了人类的脑海中,持续了一百多年。比如提到蛋白质,通常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牛奶、鸡蛋或者牛肉。

    当然这无可厚非,因为确实存在这样的事实——动物性食物的“精髓”就是蛋白质!

    就好比把肉和奶制品的脂肪去除,我们仍然会认得这些肉与乳制品,就像瘦肉和脱脂乳制品。但是如果把动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去除,那么剩下的东西就和原来的完全不同了,比如说没有了蛋白质的牛排,就只剩下一滩水、油脂和少量维生素与矿物质而已。

    试问,这样的东西谁要吃呢?


    19、20 世纪,营养学领域中蛋白质忠诚的拥护者不在少数。




    19 世纪时期,德国科学家卡尔 · 沃特(Carl Voit),认为“男人” 每天只需要 48.5 克蛋白质。但因为当时的文化偏好,他建议的每日摄取量竟高达 118 克。而现在建议的摄取量是 55 克。

    沃特认为,好的东西永远不嫌多。由于认为蛋白质等于肉,因此每个人都希望餐桌上能摆上许多肉,就像我们渴望拥有更大房子。


    这让我想起了文艺复兴时期,静物画盛行的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以威廉 · 海达父子为代表的很多荷兰画家,他们的作品中常见三种东西:柠檬、一种叫做「Roemer」的锥脚球形酒杯,以及郁金香。因为这些东西在当时稀有且昂贵,它们象征着财富,也俨然成为上流社会的代表。




    到了 20 世纪初期,蛋白质这个神奇的物质身上又多了「文明」和 「灵性」的标签。
    当时许多知名的营养学研究者都是沃特的学生,比如马克斯 · 鲁布纳(Max Rubner)和阿特沃特(W. O. Atwater)。

    鲁布纳曾说:“摄取大量的肉,是文明人的权利。”

    在美国农业部成立了第一个营养研究所的阿氏,他建议每天应摄取 125 克的蛋白质。

    1912 年,英国知名医生麦凯少校,曾奉命驻扎于英国殖民地印度,负责辨认挑选印度部落中优秀的战士。他这样形容那些摄取较少蛋白质的人:“体格差,只会是个畏畏缩缩的娘娘腔”。




    这种精英论和傲慢观点充斥在 19、20 世纪蓬勃发展的营养学领域,它们渗透进每个关于蛋白质的思考辩证中,让所有人都认为蛋白质摄入越多越好、越文明,甚至越有灵性。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文明人,就会吃大量的蛋白质。有钱人吃肉,穷人才不得不吃像马铃薯和面包一样的植物性食物。甚至有些人认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之所以懒惰无能,就是因为吃的肉或蛋白质不够多!


    蛋白质的存在,俨然已经成为神话中光环笼罩下的圣物。

    03 科学

    科学的道路从来都不是直线,往往都要经历曲折的九九八十一难。

    1967年,T · 柯林 · 坎贝尔(T. Colin Campbell)随查里 · 恩格尔(Charlie Engel)在菲律宾开展一项名为“妈妈经”(mothercraft)的营养自助计划。该计划的重点在于向母亲们宣导妥善利用当地生产的食物,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不必再依赖极度匮乏的医疗系统。

    他们鼓励借由花生来取得蛋白质,因为花生几乎到处都可以生长。而且花生也属于豆科植物,它能够将氮吸收固定在土壤中,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但是花生有个麻烦的问题——经常会遭到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所污染。黄曲霉毒素是当时最强的致癌化学物质。当时最好的花生在工厂的传输带上先手工挑选出来,装进广口瓶中销售。而最差的发霉花生则会一路送到传送带末端,最后用来制作花生酱。并且几乎所有含有黄曲霉毒素的花生酱都进了孩子的肚子。



    马科斯总统的顾问何塞 · 杜凯(Jose Caedo)医生向坎贝尔教授他们讲述一个惊人的事实:

    罹患肝癌的孩子,都是来自富裕家庭。他们吃的是我们认为最健康的饮食,也就是类似美国人以肉制品为主的饮食,他们的蛋白质摄入量比本国其他人都多,而且摄取的都是优质的动物性蛋白,但恰恰他们是肝癌患者!




    大约在同一时期,印度一份不甚知名的医学期刊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内容谈及两组实验大鼠的肝癌和蛋白质摄取量。

    研究人员为其中一组大鼠施与黄曲霉毒素后,喂以含有 20% 蛋白质的饮食;另一组大鼠也给予相同分量的黄曲霉毒素,不过给它们的饮食中仅有 5% 的蛋白质。

    结果发现,在饮食中摄取 20% 蛋白质的大鼠中,每一只都得了肝癌,或者表现出前期病变,但是饮食中蛋白质含量为5%的那组中,却没有一只患病!



    然而,当他和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保罗 · 纽博尼(Paul Newberne)讨论时,纽博尼教授针对这一研究报告表示:

    “他们一定是把关动物的笼子弄反了,高蛋白饮食绝不可能促进癌症发展。”

    并且随后将这篇报告抛诸脑后。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坎贝尔教授开始注意到癌症和蛋白质之间神秘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可能导致的巨大风险:

    “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已在无意间卷入一项具有争议的观念,这观念不仅让同事无法置信,甚至会惹他们不快。我该不该冒着被认为是傻瓜的风险,认真看待蛋白质可能促癌的说法?还是该选择明哲保身,不予理会?”


    因为自身经历的关系,坎贝尔决心专心研究饮食与癌症的原因。

    “决定研究蛋白质与癌症的那一刻,是个重要的转折点……这项工作比我当初预想的要长得多,我的同仁、学生和我共同做出了许多惊人的发现,而这些发现会让你反思当前的饮食。但更惊人的是,这些发现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也终将动摇营养和健康科学的基础。”

    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始。

    04 最后

    社会改革的先锋是无所畏惧的勇士,与世人对其的看法相比,他们更关心真理、正义和人性。如果人类社会缺少这样坚定睿智之人,那么至今妇女没有投票权,仅有富人享受教育,而奴隶制依然合法。

    这是我在《素食圣经》中看到的一句话。

    钢铁般的意志和忠贞不渝的正直,敢于怀疑,更敢于逆流而上,这才是科学需要的珍贵品质。无疑,坎贝尔教授可以称得上这样「无所畏惧的勇士」。

    遗憾的是,在今天,依然有太多太多的人对蛋白质充满了误解、质疑甚至是偏见。

    我们相信科学,但所谓科学在成为科学本身的路上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和曲折。我们今天相信的科学也未必全都是「1+1=2」式的板上钉钉。

    唯有保持着怀疑的态度,设法找到更多的证据来判断,辩证地去看待它,不要固步自封,更不要人云亦云。

    我们应该相信,终有一天,蛋白质的真相会成为每个人心中「1+1=2」的那一个,而且这一天,不会太远。


    更多素食、健康、营养分享,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VG实验室」:

    • 回复「营养」,领取健康素食秘籍。享素食,当然要营养!

    • 回复「减肥」,领取健康减脂秘籍。要瘦,更要健康!

    • 回复「学习」,领取我为您精心准备的精美素食书单一份!



    欢迎来骚扰我,也期待您的批评指正!

    我们一起学习,成长,让生活再美好再简单一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蛋白质的「前世今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au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