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认真写过母亲,从小到家第一印象就是能干耐劳,其实就是在做事情层面,从来没有想过母亲会有什么智慧,因为我知道母亲只上过一年的学就辍学,所以很多时候母亲讲的道理没有太当作一回事。
但是,这次国庆回家偶尔听进去母亲说的话,突然发现那不是与我学的道德经一样吗?这来自于我没有读过书的母亲之口而出的吗?然后再认真聆听,其实母亲在规劝时很多话富有哲理,内心佩服之时也感受到真正的智慧原本就是与身俱来的,或在读书中被挖掘或在生活中被发现罢了,因此,为智慧母亲点赞之余,特摘录两处富有智慧的话语以供学习。
第一句是“如果你不拧的话,他也不会拧”
关于纠缠争吵方面的,村里邻居大嫂路过家门,与母亲顺便聊及夫君身体欠恙,然后就评论一世不讲理,而且还拧到死都在拧,意思就是死不讲理,我听到母亲说,“如果你不拧的话,他也不会拧”,是吧,我突然想起《道德经》说的“与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对于争吵而言,在家庭当中肯定是双方之间的事情,俗话说一个巴撑拍不响,再往深入讲,其实就是二元思维的碰撞而已,而二元思维原本就是困扰人类的思维本能,因为只要有思维就存在局限性,而二元思维的形成是来自远古时期,当时人类非常弱小,为了适应环境必须在最短的时候里把食物分成能吃的和不能吃的,把动物分为友好的和危险的,几乎用不着思考,靠直觉就能判断,所以,今天仍非常容易接受二元对立的概念,把世界分为我们和他们,这是对世界最大的误解。
那如何破解呢?
第一、向老子学方法,即只要不与别人争就可以了,这样争论就不存在了,自然也就没有高低上下好坏对错了。
第二、分析争吵背后的原因,吵架就是仅仅盯着极端特例,而极端特例暗示着冲突,也容易导致印象深刻,时间长了就会变成固定的认知,因此到了一定的极限就会爆发,如果双方在一起自然就会争吵了,长期以往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一世不讲理”的事实。
那应该如何做呢?用一种连续的概念来代替,这是一种动态思维而是固化的二元思维,因为凡事都是变化的,无常的,另通过数据分析来反映真实情况,然后整体的大多数而不是特例,这样准确率变大,从而弥补思维的局限性。
第二句是“没有哪个人没有病”
生活中父亲比较重视身体的保养,一旦发现问题就会重视去治疗,自然有时也会影响其心情,这时母亲经常规劝,这次我听到的就是“没有哪个人没有病”,大概意思就是人有病是正常的,不要过多的顾虑担心,同时更要有勇气去包容去面对病,这时我想到《道德经》说的“夫唯病病,以其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是的,万事万物不是单一的,不是完美的,不完美其实就是一种完美,同理,有病其实就是没有病,还有句话说“水至清则而无鱼,人至清则无徒”,其实更多学会包容,心大了包容度就大了,这样人就更轻松愉悦了,自然就不少了情绪,健康也就来了。
后面,我再聆听母亲的话语,其实很多时候掺杂着儒道释的思想,这并不是说母亲是得道中人,而是令我感觉到几点:
第一、智慧是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一定要刻意去学习,正如有人说生活无处不修行;
第二、学会聆听,就能听到很多以前觉得烂熟于耳并以为无用的东西;
第三、学以致用,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活实践中来,同时从实践中学到的东西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