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熊孩子”配“熊家长”

“熊孩子”配“熊家长”

作者: 花花呓语 | 来源:发表于2019-10-07 20:33 被阅读0次

国庆假期和孩子一起去参加了一次非常有挑战性户外活动,单绳速降、山洞探险、徒步山路等,是对孩子意志力很好的一次锻炼。但总有一些孩子在这样的活动中让人心烦,而且家长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在听教练讲解速降的时候,有两个孩子窜来窜去,大声讲话,坐在旁边的家长置之不理;这是关乎生命的时刻,教练没有办法只有讲解声音越来越大,而且重复了一遍。等讲完后,大家依次排队登山到速降的崖边,排队等待速降,做好速降准备。两位熊孩子的妈妈又出幺蛾子啦!非常提要自己带孩子一起速降(要求不能低于11岁的孩子参加),孩子看到速降的场面压根也想跟着妈妈一起速降,但是两位妈妈都不理孩子的要求;经过与项目方的多次交涉,无奈答应了。

参加过速降的人都知道的,速降的过程中要求协调好左右手、腿和绳子,而且速降一般都是在悬崖峭壁上,在下降的过程中腿力可以支撑住自身的重量,一旦带上孩子,腿力、臂力都要受到影响,而且孩子的安全拿什么保障?

在她们速降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盯着她们看;下到一半的时候孩子的头盔被碰掉了,后背多次和崖壁刮擦,孩子已经哇哇大哭起来;妈妈的腿上因为有孩子坐着,也没有力气撑开离开崖壁,等到下来后孩子的脸上已经多处刮伤,即使这样妈妈依然是大声的吼孩子:有什么可哭的,让你平时少吃点非常得吃这么胖……。再次看到孩子时,是在晚饭的时候,脸上挂在泪痕往嘴里塞满了吃的东西,依然是在窜来窜去……。

整个场景始终都没有听到妈妈安慰孩子,妈妈耐心听孩子说话,一直都是自己在不断的抱怨孩子,教训孩子,甚至骂孩子。和一起去的朋友讨论起这个“熊孩子”时,都知道了她背后配置了“熊家长”。

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妈妈就耐心的带着孩子熟悉一下环境,告诉孩子我们来这里需要做什么,并提醒孩子注意安静,以免影响到别人,孩子会非常配合的。孩子内心懂得了自己来的目的,需要自己做什么,她自己会非常清楚。这就是家长不会与孩子交流,甚至是不交流的后果造成的。

如果妈妈认真听孩子的想法,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也不至于被吓的哇哇大哭,身上受伤。孩子遇到困难害怕是很正常的,家长应该给予孩子的鼓励,特别是在做惊险的体验,即使不体验就能说明孩子怂了吗?这么强迫孩子会给她带来多大的心理伤害,估计这是孩子一生都无法走出的心理阴影了。

如果妈妈在下来的那一刻,抱抱孩子,告诉她你很勇敢,你完成了一项非常大的挑战。估计孩子也不会继续大哭了,而妈妈的吼叫对孩子的心理带来了二次伤害,让孩子自己感觉到自己很没有用,还会跟妈妈学会了大吼大骂。

每一个熊孩子都不是天生的,都不是天生就令人讨厌的,她们身上一定有着父母的影子。

她们缺失的是父母的理解、认同;缺失的父母的耐心交流、沟通、等待、信任、爱。她们得到是父母的吼叫、闯祸时的“宽容”、和永远都无法满足的爱。如果孩子配上这样的父母,不成“熊孩子”就是奇迹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孩子”配“熊家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gm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