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高度商业化的时代里,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事情,比如支付宝经常发红包,微信不但一毛不拔反而各种名目收费;比如微商总喜欢编一些自己的新概念,把自己装的很厉害一样;比如星巴克的榛果拿铁和太平洋的榛子拿铁。虽然我们不能读懂每一个行为背后的含义,但是每一个品牌为代表的行为,必然是有其价值,并且是合乎商业逻辑的,只是大多数人看看不懂这一点,要么觉得这么公司人傻钱多,要么 觉得这些公司事多。但是最后赚钱的却还是这些公司,因为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自己最终的目的在服务,至于看不懂只是因为我们还不能站在那样一个高度来思考问题。
那么这些和我今天想说的护城河和移动靶子又有什么关系呢?举个例子,想经常在星巴克的忠实粉丝只知道星巴克的榛果拿铁,而不知道对面太平洋还有同款的榛子拿铁,若是某天因为周边没有星巴克门店,而只有太平洋门店时,当他走近太平洋门店点榛果拿铁的时候便是在告诉太平洋咖啡的工作人员:我是星巴克的忠实粉丝,今天恰好路过你们门店来消费,赶紧营销我,赶紧挖墙脚。而太平洋咖啡的工作人员却是熟知这个套路,他并不会直接帮你帮你下单,而是先告诉你关于太平洋咖啡会员常用的优惠,会员优惠营销不成功,则转而向客户介绍太平洋的咖啡券,尽自己所能在下单之前,在不引起客户的排斥之前施展自己的才能来营销竞争对手的粉丝群体。
同样的,太平洋咖啡的粉丝在星巴克也会遇到类似的营销行为。对比起普通的客户群体,显然竞争对手的粉丝会是市场中较优质的群体,而且经历了竞争对手的市场教育,开发类似的客户群体便不需要像开发陌生市场那般付出难以估量的市场教育成本。对每一家公司而言,若是能够挖墙脚的时候,必然选择挖墙脚来快速扩大自己的粉丝数量,因为已经被教育过的客户是二次开发中较理想的客户类型。 而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在自己成为某个品牌的忠实粉丝之前,其实我们是很享受这种被同类品牌交替营销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中商家是极为友好的,不论是介绍优惠,还是能够给到的其他小礼品,商家都不会吝啬。但是在成为某个品牌的忠实粉丝之后,我们可能会排斥同类商家的营销,但是也只是排斥,我们并不会因此就拒绝同类商家的营销,尤其是高频消费的场景,我们会更加乐意去接受不同商家的优惠营销。因为足够高的消费频次足以支撑我们去做更多的尝试,并且尝试的成本也并没有那么高。
那么,商家在高频消费场景中树立自己的品牌行为是护城河还是将自己的粉丝作为移动靶子。其实不管是护城河还是移动靶子,对品牌商而言都是一个利大于弊的过程,因为挖墙脚是相互的,粉丝的传递也是相互的,如果品牌商不参与到其中,便等同于放弃粉丝的口口相传,放弃挖别人墙角的机会,只能被动接受对手的挖墙脚行为。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渴望做大做强的品牌商都是难以接受,甚至应该说是无法接受。眼睁睁坐看自己的粉丝流失,不符合任何商业利益的。
如此一来,独特的品牌印象是护城河还是移动靶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品牌印象是否能够为品牌创造价值、创造利益、带来更好的市场口碑。如果可以,说是移动靶子,品牌方也不会觉得有任何难受的。因为自己是受益的一方就足够了,剩下的让眼红的人多说两句又有何不可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