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杭州第2天

杭州第2天

作者: 张小七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2-02-07 17:58 被阅读0次

昨晚睡觉被冻醒了好几次。

半夜起来把电褥子铺上,才勉强热乎了一些。

在北方习惯了屋子里有暖气,到这室内突然变凉,我有点适应不了。

断断续续的睡到早上5点40,闹铃把我吵醒,我才起来。

我发现室内冷一点,也有好处,就是起来后很精神,不会犯困。

简单洗漱一下,开始读书,同时用视频来记录。

把昨晚睡前没读完的《阅读变现》这本书读完了。

这本书是一个日本人写的,作者把阅读的输入和输出相关的逻辑以及方法,讲的还是很透彻。

他把我们读的书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商务类的书籍,一种是通识类的书籍。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这两种分类词汇比较晦涩。

读完全书我的理解,商务类的书籍就是和你工作对口的书,是提供准确方法论的书籍。

通识类的书是跨学科的书籍,比如经济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一些基本学科的书籍。

商务类的书籍要找来最经典的书,找知识源头的书来读。这类书籍都是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读完直接行动的。

这个过程不需要去记录笔记,只需要拿经典反复的去阅读,持续的去实践。

每一本经典至少要读5遍以上。

通识类的书可以广泛的来看,只要自己感兴趣都可以找来读。这类书籍虽然不是和工作直接相关,但可以为自己提供多维度的思考方式。

比如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在不同学科上是如何解决和应用的。把这些共性问题提炼出来作为自己的知识框架,通过通识类的书籍不断填充素材和事例。

这是作者对读书类别的讲解。

像对于我们阅读经常遇到的问题,作者也进行了解答。

比如一本书一定要从头看到尾吗?

作者的意思是不需要从头看到尾。

他把读书的逻辑比作投资的逻辑,我们读书投资的是金钱和时间,收获的是成长或是个人的不可替代性。

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因为时间是无法停止,也无法重来的。当发现你正在读的书读不下去,作者建议往后翻10页,再看。

还看不感兴趣,就继续翻。如果怎么看都不喜欢的话,就把它放到一边换一本书。

没必要由于花钱购买,就一定要看完。因为这是沉没成本的心理在起作用,因为你付出金钱了,如果不看完总感觉自己损失了。

但如果一本不想读的书,损失点钱不算什么,如果又把宝贵的时间都搭进去并没有任何产出,这才是最大的损失。

所以没必要读不完就有很大的心理负担,这样其实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无意义的时间浪费,舍弃掉沉没成本。

读完这本书我的收获,是在于如何建立知识体系上。

我们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是如果没有把它形成知识框架,拿来行动的话。知识充其量只能叫做信息,还无法称为知识。

所以关键就在于知识的整合上。

把工作专业的书读透,分支出多个框架。把跨学科的书读广,总结成多维度的思考方式,来不断丰富知识结构。

这就是阅读当中输入与输出的逻辑,通过信息的输入,在头脑中整合加工然后输出知识,多角度去解决一些共性问题,最后在行动中不断总结和精进。

这是关于早上我读这本书的收获。

上午我联系了一下在杭州工作方面的事情,由于南方很多城市下大雪,公司的销售负责人延迟到岗,我需要再等待两天去公司。

杭州今天一直在下雨,中午的时候我出去走了一圈。

在路上走着,我有一种深深的压力。

我有点害怕在这座城市无法立足,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

但这条路是我自己深思熟虑选择的,就一定要持续的走下去。

人在某一时刻总会对自己不满意,其实这是人生常态。因为某种程度的比较,我们总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

换种方式来看,这也是一种好事,因为善用这种压力,它就是一个人进步的驱动力。

把每一天都尽力的去过好,不留下遗憾,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才最重要。

毕竟人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缺了哪一天,都不算一生。

结果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它只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形成的。

这个努力的过程才更重要,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满足。然后用自己的改变,让家人过的好一点,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一些。

初七是正式复工的日子,杭州街道上的车也多了起来。

回来的路上我想,过去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我们也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待环境的看法。

人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一种执着,一种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的执着。

当站定向内思考,我发现相比原地打转的痛苦与焦虑,我能做的事情有太多太多。

就像读书,每天读10页书,不也算是一种改变吗?不也比望着书本,叹气抱怨有用的多吗?

面对困难时,不要自怨自艾,不断的思考解决办法,不断的去行动,不断的去尝试,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人生最大的遗憾其实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你连去改变和尝试的勇气都没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杭州第2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nm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