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我们变得慌慌张张的,慌张的不知道自己当下在做什么?即将要去哪里?要去做什么?慌张的情绪,渗透到每分每秒,吃饭、睡觉、做事,感觉都在漂浮状态,脚已摸踩不到地面。
难道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就得经历这个状态。可是,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人们,都在尽量创造不慌张感。许多发达国家都有下午茶,有许多个假期;不发达国家更不在乎到底能挣多少钱,他们夜晚会点起篝火,唱歌跳舞。慌慌张张真的是发展国家人们的宿命,还是中国人所谓勤劳勇敢的宿命?
与人比较下的慌张。朋友圈里晒着各种其他人美好的生活,旅行、约会、交友、最近读的书、最近学到的新知、最近收到的高档礼物,然后低头看自己,正在慌乱的刷着朋友圈,于是变得愈加慌乱。
朋友打电话来抱怨,说哪些牛人为什么一年能够读50到100本书?而自己听过他们的故事后,自己依然做不到。其实,有件事我们不知道。有些成功人士,不是通过读书而成功的,而是做成功后,把成功编成了书,然后找一个成功的理由,其中之一就是读书。
这并不是说读书无用。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还得看自己。很多人能够年阅读量达到50-100本,是因为这本身就是他要做的事,他的工作需要读这么书,而且有方法,不见得是一字一句的读,何况我们知道读这么多书,真的是非常人所能。
我们排除这种不慌张感,应该认清能够读到年阅读量达到50-100本的,肯定是靠无数个不慌张的日子,积累而成的技能。而对自己来说,超越自己现阶段能力的计划,就是无用的,只会徒增自己的慌乱感。
一人一世,看似都很相同,其实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尽量不要与他人比较,因为比较的都是表象。表象造成的慌张感,会浪费自己本该美好的时光。
整个社会都在为我们创造让我们慌张的氛围。回忆一下各种节日在即之时,线下与线上的促销大促销活动,还有平时总有用不完的优惠券,限购、限量、限时,这些人为制造的稀缺感,从各个生活的方面催动出我们慌张感,让我们慌张的做出各种消费决策。
人消费本来是为了愉悦自己,可是在慌张下的消费,造成了许多本来消费后应该带来的幸福感,打了折扣。
我们慌张的拍下景点照片、慌张的收藏各种文章、慌张的搜集各种八卦消息,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慌张的跟各种假人脉打招呼、慌张的为各种知识付费,即使可能自己完全不敢兴趣或者自己可能不会再打开。这些慌张造成了我们情绪的无限焦虑,浮躁,做事没有效率,事倍功半。
慌张意味着着急,慌乱,犹如无头苍蝇找不到生活的出口;不慌张意味着沉着、冷静、有带宽思考和判断。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得一步一个脚印的走。
何况无论哪方面的高手都是不慌张的,慌张的做不了高手!愿我们新的一年,度过的不再是慌张的一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