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赛林格,他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在15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1936年塞林格从军事学校毕业,1937年又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塞林格在纽约的时候就开始向杂志投稿,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赚钱。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名16岁的中学生,他因为五门功课中的四门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但他又因种种因素无法回家,于是在外漂泊了两个多星期。他原本打算到西部去,但因妹妹菲比的跟随打消了这个念头。作者用这位少年的眼光与他自言自语的方式,来评述批判周围的成人世界的虚伪。
其实我只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我脑海浮现的画面是一个披着旧衣服的稻草人,矗立在一片广阔的金色麦田里。可是当我真正读这本书的时候,什么金色麦田,什么稻草人都没有看到,有的只是一个霍顿这样的性格复杂又矛盾的少年,和他眼中那个虚伪做作的成人世界。也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和这样一个虚伪的现实社会,给了我很深的感触。美国的50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的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有一个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现实中的我们也是如此,和主人公霍顿有着一样的叛逆,总想着脱离社会规则,按自己一个人的意愿去生活。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有差距,人本来就是群体动物,成年人也不可能脱离社会,更何况是我们呢。但也不要否认理想的存在,正因为有正确的理想鼓励着我们,引导我们,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每个人也许都有着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美好愿望,但每个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也许是遇到挫折,也许是失去机遇。但是我们可以像主人公一样,脑中幻想那个遥远而美丽的地方,没有烦心的人和事,没有不公平,只有我们自己。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过着简单又充实的人生。但现实是残酷的,梦想醒来便是现实,生活还是会丝毫不变。所以我们要正确的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将理想作为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脚踏实地,我们才能不断前进,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这本书便是告诉了我这个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