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带女儿从新家返回,她的拖鞋我没有带回来,心想家里还有拖鞋可用,只住两日,就不拿来拿去了,问了女儿,她说想带着,后被我说服,家里有的穿,可以不带。
然而,回到家后,我找出一双旧拖鞋,她穿不进去了,急了,非让我回去拿,我表示太远了,先凑合凑合吧?她开始哭起来,我提议让爸爸去超市买新的来,她不依,喊着“我只要我的爱莎拖鞋和小鸡拖鞋”,我也不高兴了,没了耐心,自顾自干家务去了。她看我不理她,继续哭。越哭越大声,几分钟后,她可能也是意识到不管用,开始嘟囔“妈妈是个坏妈妈,妈妈是坏妈妈……”
我静心想了想,是时候去哄哄她了,放下手中的活计,循着她的哭声进了卧室,她正坐在床沿,呆呆的哭腔喊那句坏妈妈的话,我走过去,跟她说“妈妈抱抱来”,她进到我怀里,依然啜泣着。我说“宝贝,你很喜欢你的爱莎拖鞋和小鸡拖鞋,不想跟她们分开是吗?”她答“嗯”,我继续同理她,“妈妈理解,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你只是想要你的拖鞋,妈妈却不满足你,所以你现在觉得很委屈是吗?” 她答“嗯”,我感觉她情绪平静下来了,因为她的感受被接纳了,被看见了。
我继续做工作,“对不起,宝贝,妈妈本来想你可以穿那双旧的拖鞋,没想到它变太小了,你穿不下了,真对不起。” ——道歉时就真心道歉,不找理由找借口。
那现在怎么办呢?如果回去拿,开车来回要一个半小时,现在外面刮起了台风,很快就要下大雨了,如果回去拿,有可能会被大雨阻挡在路上,车子可能会进水,就开不回来了。如果你想让妈妈去拿,妈妈可以去。
她摇摇头“不去拿。”
“哦,谢谢宝贝的体谅,你真贴心。那还有个办法,就是让爸爸下班后去超市买一双新的拖鞋,可以让他拍照片发过来,你来选”
没等我说完,她就说“买新的,随便什么样的都行,只要我能穿上。”
我赶紧敲定,“好的,我这就给爸爸打电话”
她立马从我怀里跳下来,玩去了。
感慨,小孩子的需求不能忽视,不能打压,它需要被理解和尊重,而在大人看来,一双拖鞋,“你可以凑合着穿大人的呀,又不是没穿过”,我就是试图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她,显然她是个有自己主见和坚持的孩子,很欣慰她能哭能闹,说明我给了她这样的允许,允许她表达自己的意愿,即便是哭闹的方式,起码她感到这是安全的,她是可以这样的。
而反观我自己,我习惯了压抑自己的需求,担心自己的需要让别人觉得是负担,所以我很能勉强和凑合,也就难免会在和家人的互动中,也不愿意接纳对方的一些非生活必须的需要,如这次的拖鞋事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耐烦——你干嘛要这么麻烦别人。
听心理学文章解读《都挺好》里苏明玉的父母时,说明玉的父母也有很不幸的童年,他们先是受害者,长大后又成了加害者,家族之间传递着这些精神创伤,可恨又可怜。
如今的我,又何尝不是带着自己的心理创伤在生活,一些痛苦一次次重复,我都无语了,还要这样多久?没够吗?和老公深聊时,我说,我们俩是彼此的人生课题——我没有容纳情绪的能力,你没有控制情绪的能力,我们都需要往前走一步,这就是我们的课题,过去了,人生会越来越顺,过不去,就一次次重演这些鸡毛蒜皮。
不断成长吧,学习、觉知、反省、改变,让一些代继“轮回”在我们这一代结束。
父母如果能发挥“容器”的功能,去容纳孩子的情绪,接住他的坏情绪,让它流动,然后它就会转化,孩子会感受到自己所有的情绪都是合理的,长大后就能更好地接纳和处理负面情绪,心理问题会更少。
我认同黄玉玲老师所说的,生命的质量在转念里,更在情绪里。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情感,不去伪装,不去遮掩,同时也能看见、尊重别人的情感,这样的关系会少一些防御性的对抗,多一些和谐。
有此感悟,借着作业雨的任务做此梳理和记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