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学习》这本书越读越有趣,读到书里的实验和事例,不由自主的联结到了自己当下的生活。尤其是现在,全民直播,全民看视频,这样的模式会对大脑又产生怎样的改变呢?
书中的分析讲解,让我看到阅读对我们的大脑非常有益,阅读会激活我们的左脑,让我们的左脑创造了一个新的通道。阅读的越流畅,脑区被书面文字激活的程度越高,脑回路之间的连接就越紧密,阅读变得越来越自动化,同时将字母转换为声音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我们一再强调重视阅读,从脑科学这儿找到依据了,多阅读,健脑。但视频可能就没有这个作用。
但是还有一个神奇的现象,一个不识字的人,它识别面孔的图像在左脑,而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他识别图像的功能居然在右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因为阅读要占了大量的空间,慢慢的把识别图像的功能就挤到右脑去了,左脑识别人像和物体的这个功能越来越弱化。本来天生的在左脑的这个功能,转到了右脑了,会导致视觉面孔识别回路的整体萎缩,所以这个功能也被弱化了。外在表现,就是一些科学家除了他自己的领域,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认不出他的邻居,甚至他家的狗。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读到这儿,我就想到了北大数学天才韦奕东,他除了对数学感兴趣,对其他都无所谓,不感兴趣。所以有很多记者采访他,让他很烦恼。他在北京生活一个月300块钱就够了。他吃的非常简单,吃的馒头,打一大桶开水,穿着朴素的衣裳,看起来人木木的,不善言谈,但是他在数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读了今天的内容,对韦神多了一份理解。因为他的脑袋里都是数学,把图像识别的功能挤出去了。所以他的大脑皮层对面孔反应的能力减弱了,他连人也认不住,怎么与别人社交?所以他就不爱社交了,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王国里,快乐自在,与符号共往来,过着安静自在的神仙生活。
这样的人古代也有,想到了古圣贤孔子,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意在其中矣。他的弟子颜回,一单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堪其乐。他们为什么那么安贫乐道呢?从脑科学的原理来解释,他们除了做学问的大脑非常发达,其他的吃喝穿这样的大脑的感受弱化了,所以他们吃什么穿什么,都怡然自得。
那反过来说,我们天天看视频,全民看视频,这种没有任何难度的视频的冲击,会不会让我们的大脑图像识别功能特别强大。因为经常顾不上读书,语言文字阅读的区域会越来越小,慢慢的语言文字所占的脑区会不会萎缩?人会不会越来越笨?看视频不用动脑筋,时间久了,会不会让人左脑的语言区退化?这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忽然蹦出这么一个问题,按照书中的理论倒推,我觉得有可能。所以看视频要有节制,给孩子玩手机要把控时间,多阅读,多做数学方面的游戏,开发孩子语言文字的 左脑,对孩子终生有益。
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给孩子营造丰富的成长环境,要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对他的大脑发育特别有好处。在婴儿时期让他们多去触摸,多去感受体验,不要害怕弄脏衣服,更不要把他们绑在安全椅上。要带着孩子们认识圆、三角、正方形这些数学模型,让他们在纸上乱涂乱画,还要和孩子们多沟通,多说话,有丰富的语言交流,因为儿童在3~4岁的词汇量直接取决于家里大人和他们说话的数量。一对一的主动的交流必不可少。这样被陪伴的孩子,语言发展的脑回路会更好。
这个时候,孩子脑发育是最快的,在一个丰富的环境中成长,他大脑的突触长出来的更多,树突更加的繁茂,神经回路更加的灵活丰富。要让他远离手机,少看视频,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不要让图像识别的脑区挤占了语言发展的脑区。一旦这个脑的功能被图像挤占了,以后想要再发展语言的功能比较困难的。
这是读了今天的书,结合当下全民看视频的现象,忽然产生了一点联结,对当下看视频的热潮多了一份担忧,特别是小孩子,远离视频,大脑发育健康,丰富精彩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