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0

作者: 雨霁Tina | 来源:发表于2021-07-30 09:06 被阅读0次

    102号+雨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选择快乐与否的那个人,一直都是我们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苍鹭问在每次咨询时问蛤蟆:“所以你感觉怎么样?”

    从小我们受的教育常常是“委曲求全、你要懂事、忍一忍、顾全大局、算了吧、毕竟那是你的长辈、毕竟那是你的亲人”,很少有人问及我们: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忽略自己的感受,压抑自己的情绪,感觉不到自己价值的存在,那些曾经的骄傲、自信,渐渐在这个过程中消耗殆尽,到最后被生活打败,被岁月磨平。

    到最后,做任何事,我们都患得患失,有时觉得自己真正可以干点什么,有时又觉得自己碌碌无为,一文不值。如同蛤蟆先生对苍鹭的哭诉:“我这一辈子都干了啥?我又干成过啥事?”

    我们很少有勇气去回顾自己过去的痛苦经历,直面彼时的自己,是如何应对那些不曾让我们开心事的事,很少去看看当时的那个自己,做了什么?为什么会去压抑自己,为什么不问自己感觉怎么样?

    最关键的是,问问自己:从过往的经历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自己想要什么?

    无论是与父母亲人相处、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我们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需要自己迎合或服从别人、委屈自己的事,然后如同蛤蟆先生一样陷入“非常不快乐、很悲惨、很内疚、备受责难”的情绪之中。

    于是我们就进入了苍鹭所说的“儿童自我状态”,所谓的儿童自我状态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在遇到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就会立即激发我们的本能反应,并作出应对模式。

    也就是说,小时候如果我们被长辈命令遵从习惯了,习惯了让自己去适应大人的喜怒无常,长大后就自然而然对上司、老师等代表权威的人开启儿童模式,我们仍然会不假思索的服从一切权威,我们会像小时候一样去作出行动和感受。

    当我们进入“儿童状态”后,感受与行为就会和小时候如出一辙,这与我们的实际年龄没有任何关系。

    童年的经历会让我们发展成每个人固有的应对模式,以后只要我们遇到同样的人,就会开启童年的应对模式。

    尽管我们的童年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由此产生的后果。

    我们能做的,如同苍鹭引导蛤蟆那样去做:“或许我们应该停一停,想想我们能从这些事情中学到什么?你自己想要什么?”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很多事情我们是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观的,不必去自责、自弃,而是从每一件事中去反思,多问问自己的感受,看到自己的情绪,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从而学会主动掌控自己的生活。

    学会探索、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和事,并非是他们对我们不友好,只是我们忽略了自己真实感受,而做出的本能反应。

    探索自己的过程何其艰难,何其痛苦,因为那就会让我们想起不快乐的时光,又得重新面对我们迫切想丢掉的悲伤情绪。

    但我们仍然需要告诉自己,要勇敢面对。

    如同书中苍鹭对蛤蟆说的那样:“你肯定不喜欢,可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作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了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截了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我们要从当下的自己,变成心目中那个最想成为的自己,是需要巨大的努力、勇气和决心,这条路注定艰苦。但也最能带我们走向深层的蜕变。

    歌德说:“每个人都得求返于己。”

    悦纳自己,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情绪,停止自己对自己的自我批判,对自己好一点,开始爱自己。

    苍鹭在书中提到:“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强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其实选择快乐与否的那个人,一直都是我们自己。

    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如何快乐,最终能决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1-07-3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yq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