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念大学的时候开始尝试一个人出门旅行。那些旅行的目的或者是为了去看一个远方的朋友,或者是去拜访某一座向往已久的城市,或者仅仅是为了亲眼看看那传闻已久的小桥流水和青砖粉黛。
每次独自旅行,我都会给自己安排好一个大概的行程,提前解决掉最重要的交通和住宿问题。然后就可以漫无目的的到处走走看看。这样的旅行方式既有可控的计划,又常常能获得意外的惊喜发现。这是我曾经以为最为自在的旅行方式了。
可是,最近我在读松浦弥太郎的系列作品时(我偶尔会把一个作者所有的作品都买过来,然后一口气读完,比如玛格丽特·杜拉斯,比如松浦君),我发现有一本书叫做《自在的旅行》,是一本旅行随笔。读着本书让我最为入迷,它让我明白了“走出家门就是旅行”这个简单的道理。
很多人内心对旅行的渴望是希望能出去走走去一些别人没有去过的地方,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很少有人能接受,千辛万苦去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却要过着和当地人一模一样平淡的生活。但是这种方式对我来说却有很大的吸引力。
选一个心仪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选一条特别有生活气氛的街道住下来。然后在步行一个小时以内的范围内散步,在这个区域内探索和发现,去找有多少家藏在巷弄深处的书店、餐厅、咖啡馆、茶艺馆或者杂货店。
比如台北的康永街,巴黎的奥贝尔康普夫,东京的中目黑,旧金山的北滩。
想象自己就是当地的居民,每天按照当地人的习惯生活。跟遇到的每一个人聊一聊天,打听一下当地最好吃的餐厅,最有趣的杂货店或者书店,找到自己最钟爱的餐厅,然后一天三次都去报到,把菜单上的菜色都试一遍。
熟悉路以后,把每天的探访路线画成手绘地图。标注出喜欢的店的位置,再用文字记录下每天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回来整理一下,加上照片就成了一本漂亮的旅行手账啦。
当然,也不一定要做到手账这么复杂精美,重点是深度的体验和感受。交几个当地的朋友,跟他们聊聊这座城市、这条街道的历史和故事,对一个城市的认识便不会只停留在风景画片一般的浅层了解上。
如果能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去体验一下别人的生活,那对与自己不同的事物也会多几份宽容。
旅行是打破自己的常规生活,而去了解另一个空间领域里的同类们的日常。这好似放下了自己的固执和偏见,用包容和期待的心情去了解另外一个人。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孕育出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态。去探查生活周边的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也正是对这种文化神态的探寻和了解。见识得多了,慢慢就会变得包容,对不同于己的民族和文化,历史和地理风貌都将有更高的理解能力。
自在的旅行还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
在一座城市生活久了,往往会忽略身边的景色。仔细想想,身边看似普通的风景也在不断的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游客呢。
游客到杭州必然会去看看西湖美景,杭州人从小在西湖边上长大,反而觉得没有必要专门去看看。憨态可掬的熊猫仅仅四川才有,本来是很稀奇的动物,成都人也未必每个人都去看过。有时候家门口那条街新开了一家看似不错的餐厅,但是因为总在家吃饭,所以很多年也一直没去光顾。
而我,作为云南人,还不如热爱这里、喜欢来这里旅行的人更了解它。来到成都以后,想去书店听流沙河老师讲诗经也一次都没有去过。我总有其他“更重要的事”,而且总觉得反正还会有下一次机会的。
如果能保持对生活的好奇,便不会错过这些近在咫尺的美好。如果珍惜每一次和身边美好事物相遇的机会,便不会因为错过而遗憾。
感谢这本让我有特别收获的书。最开始想要买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装帧看起来那么的与众不同:封面和封底是厚厚的牛皮硬纸板,书脊裸露,中间一段白色的布面紧紧把整本书连在一起。全书有12篇在世界各地旅行的随笔,还有大量的高清彩印的旅行照片,图片作者是若木信吾。
偶然读到很有趣的书,和以外发现的小店一样让人惊喜。为了某本书,某个店,费尽心力去寻找的过程满满都是幸福的期待感。不论哪一种方式,都值得推崇。
自在的旅行,其实就是自在的生活。
作者:松浦弥太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