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三、生字难字(略)
四、书下注释:(如有出入,以教材为准)
富贵:指有钱有地位。
淫:使„„迷惑。
居天之下广居:居住。居所。
得志,与民由之:实现;实行。 2 独行其道:固守。原则,行为准则。
安居:安静。
熄: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是:这。
焉得:怎么能。
威武:威胁暴力。
五、结构
第一段: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
第二段: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准。
总结起来比较重要的内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坚守正义的座右铭。
在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妾妇之道谈到为大丈夫之道,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
六、习题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什么。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3. 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 3 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4. .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5.孟子是怎样来谈论“大丈夫之道”的?
既要有行“居天,立天,行天”又要有志“得志,不得志”,还必须保持“富,贫,威”的操守。这样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6.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像公孙衍与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7..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8.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这既是民族传统也应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特别是做为领导者,更应做到如此,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为重,不为一己私利而有损前者的利益,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大丈夫。
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常识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一) 古今异义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母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二)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戒之曰。省去主语‚母亲‛ 2.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大丈夫‛的标准。
(1)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2)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3)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主旨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权。
知识拓展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指三十岁 不惑:指四十岁 知命: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21富贵不能淫——学案 原文和译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书下注释解词 诚 大丈夫 天下熄 焉 丈夫之冠 父命之戒 女家 夫子 正 与民由之 独行其道 淫 移 屈 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 )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 )‛‚王道‛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 )‛,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常识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 ),字( ),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 )‛学说。
(一)古今异义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母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二)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戒之曰。省去主语‚( )‛ 2.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大丈夫‛的标准。
(1) (2) (3) 主旨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 )‛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 )。激励人们要坚持( )、( )。
*知识拓展 ( ):未满周岁的婴儿 ( ):指2——3岁的儿童 ( ):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 ):指女子十三岁 ( ):指女子十五岁 ( ):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 ):指三十岁 ( ):指四十岁 ( ):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 ):指六十岁 ( ):指七十岁 ( ):指八、九十岁 ( ):一百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