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南京工业大学
你是不是害怕,变得理智但冷漠?

你是不是害怕,变得理智但冷漠?

作者: 苏子远 | 来源:发表于2017-11-14 09:28 被阅读4次

    前几天被“罗一笑”事件刷屏,大早上看着朋友圈的刷屏我有点懵逼,点进去一看文章也没什么,但就是觉得有一丝不对劲,在那个瞬间脑海中闪过了一丝迟疑,于是就没有转发。

    你可以说我是事后诸葛亮,如果你有关注这件事的最新进展。

    但是我今天要讲的,并不是转发不转发的问题。而是,在面对这类事件的时候,我们的思考与犹豫。

    朋友圈的现象是,上了年纪的长辈们在看到后会第一时间转发,有的还会贴心的加上必要的信息备注,包括我的老师们。可能是“越长大,越温柔”吧,这样一个不怎么费力的举动如果可以为处于困境的同胞们带来帮助,大多数人都是不会拒绝的。

    我的朋友们对这件事反而呈现除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有第一时间看到就转发的,有看到了认为是营销而没有转发的并加以吐槽的,也有看到了和其他的票圈一起滑过去的。

    还有一类,像我一样,迟疑,手指滑动,点进那篇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有可能转发,也有可能不转发的。

    进入大学,进入以传媒为中心的组织,免不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也少不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写过一些关于社会事件的评论,看到有些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转,我反而觉得,我已经无法对呈现出来的事实作出冷静精确的判断,只能等着事件真正地水落石出,或者,等它们再次无声无息地沉入信息的海洋里。

    可能是看不下去票圈的对峙,我的朋友33发了条说说。

    “转不转都是一种选择,转的有爱心,没转的有脑子,你缺啥都不好使明白吗?”

    我一直觉得他有打太极的习惯,这跟他的性格有关,不尖锐,做事能缓则缓,谈不上消极,也不是老好人,但总是游刃有余地把对立的两方劝说,安抚,并且消解这种看似不可能消解的对立。

    这话没啥毛病,但是却把人分成了几种。

    有脑子又有爱心的,没脑子但有爱心的,有脑子但没爱心的,还有最后一种,既没脑子又没爱心的。

    最后一种就不用说了,不具有普遍性。

    有脑子但没爱心的,说实话,在我看来,再极端点有点像钱理群先生曾经说过的“精致利己主义”,“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反正“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在我看来,这样的性格虽然与中国的伦理道德相悖,但却是习惯于当看客的我们的真实写照。这样的人不是说不好,但一定不能太多。有时候很奇怪,就像班级组织捐款,有人会问捐了做什么,但只是为了找个理由不捐罢了,真要跟他解释,他却一副兴趣缺缺的样子。

    这让我想起了上个月的人大代表选举,这是我们成年后第一次行使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利,然而结果,我也不愿意谈。因为包括我自己,都没有真的去了解什么。

    为什么我们讨厌官僚主义?

    因为基本上都是形式大于内容,走个过场而已。我们厌恶这样的东西,但我们却没有真正地审视过自己,有没有去了解内容,不要说是上面帮你做了决定,而是说,当做决定的人变成你的时候,你却一筹莫展,因为你一无所知。我们自己放弃了作为参与者的一部分,放弃了自身的权利,并将这种原因归咎于形式主义,还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这种现象,这才是最可怕的。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有爱心但没脑子的。

    这种在我看来是非常可怕的,他们一切打着爱心的名义,不容许别人的质疑。认为这世界只要有爱和希望,就一定不会绝望。爱和希望当然非常重要,但是不受约束的爱,不假思索的爱会带来什么后果,就会像不受约束的权利一样,会被滥用,加剧整个社会的不平衡。

    所以就像权利需要被监督一样,善良也不例外地要防止被滥用。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那个“善良比智慧更重要”的故事。在我第一次听到“你会选择善良,还是选择智慧”的时候,我是被狠狠地触动了的,但后来我发现,那是对个人而言。我们需要善良,但不能无选择地善良。因为善良,是会被利用的。而智慧,会帮助你认清谁在利用你,又是谁,是真正的需要帮助。

    我还是讲两个故事好了。

    第一个发生在我小学三年级,我记得很清楚,我在操场上捡到了10块钱,本着“拾金不昧”的原则,我没有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我也不知道警察叔叔在哪),而是去了办公室,交给了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在我走出那间办公室之后,就看到老师手上拿着那张皱巴巴的10块钱,跑去了校门口,买了一袋橘子,然后回办公室了。

    我承认这件事对我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以至于很多年后的现在,我还是不能忘怀。

    然而现在,我已经不再像那个时候嫌恶那个老师了,因为换成是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处理那个10块钱,它是如此渺小,你基本没可能找到它的主人,因为它不带有个人标记;也不可能因此而特地跑一趟救助机构去捐助,毕竟太不值当;如果是我,我也只会让它在抽屉里,等它静静地落满灰尘,等到我再也想不起,等到我有一天再次发现它,顺手放进口袋,如平常一般使用了它。我还会窃喜,毕竟我实现了它作为货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公益从来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我理解这句话的时候,距离我第一次捐款已经过了好久了,久到我都忘了是什么时候发生了这样的第一次。

    小时候被捐款的时候,我其实不知道这笔钱会用来做什么,只知道会用来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些人是谁,在哪,我一点也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捐款多的学生会被老师夸奖,他的名字会出现在学校用以展示的橱窗里,他会收到来自同伴打从心里羡慕的眼光。

    所以,我回家找我妈要了50块钱,不多也不少,我妈夸我善良,其实我只是不想让老师失望,也渴望同伴羡慕的眼光,或许还有一丁,对远方处于困难境地的人们的善意。

    我不否认教育阶段对孩子们的引导,教育他们要做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但是在我尝试着理解这一切的时候,我知道,只有你发自内心的善良,力所能及的帮助,才能让自己得到最大的心理宽慰。这是善行,对你的交代,是你对你自己的交代。

    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不一而足,我们不必谨小慎微,但必须有最基本的基于事实的判断。公益可以是一件好事,也可以是一件坏事,在它被滥用的时候。目的指向结果,只有当我们的善意被用到了正确的地方,达成了良好的结果,帮助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才可以说,自己真的做了一件好事,这个世界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变得一点一点美好起来。

    而对利用善意谋私的纵容,恰恰是对善良最大的妨害。

    我知道,只要像罗尔事件这样的事情还再继续发生,我们内心的犹豫就一定不会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我写下这篇文章,也不是为了一个结果,也不能关于如何去选择给出有效的方案解决,我只是想告诉你,你内心的犹豫,恰恰是你的理性和善良相互较劲的结果,而在你这样的犹豫之后所作出的选择,也一定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我希望,你不会因此变得理智但冷漠。

    你要记得善良的初心,也要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是不是害怕,变得理智但冷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rx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