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融合在路上

融合在路上

作者: 讲道理的数字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3-14 16:53 被阅读0次

          本学期第三周是我们的融合成长课,第一次开始融合课程还是有些茫然和忐忑的,之前并没有参观过融合课程,甚至对什么是融合课都是心存疑惑,我们最初的想法是通过一篇带有数据的新闻文本,一个老师上新闻题材,另一个老师上百分号,想法确定后我们迟迟没有动手,因为我们深知这不是融合课,仅仅是数学课和语文课用了同一个文本而已。2月27日是我们四年级的例行教研会,我们表达了心中的疑惑和想法,级部就“什么是融合课程”展开了大讨论,季老师认为融合课程不应该是将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僵硬的拼凑在一起,学科知识应该是作为工具学习的。姜姜认为每一节课都应该有一个核心问题,在解决这个核心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概念或者计算障碍,那么就需要借助语文数学科学等等学科知识来帮助我们。琳姐认为融合课不应该是一个语文老师上一节课,一个数学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校的要求就是每个老师都能够不分学科的教学,所以最好是一个老师主导,另一个老师辅助。

    融合在路上

        思路清晰了之后,核心问题的选择成为本节课的关键。

          根据学期教学计划我们的成长课正是处在“共享地球”领域下的《未来世界》的第一单元末。第一单元是“关爱我们的世界”,查看日期正好是3.12植树节,于是和学生一起从保护森林资源的角度来关爱我们的世界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第一单元末的教学活动《制造再生纸》便成为了这次成长课的一个中心环节。学生实际动手制造再生纸切身感受循环利用的意义,使得保护森林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

          我们的核心问题基本确定为话题核心问题下的分支问题(如何循环利用纸)

    融合在路上

        核心问题确定以后,就是设计教学环节了。

          我们最初的想法是让他们自己设计并动手操作再生纸实验。通过了解设计实验的基本流程,理解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在设计实验/操作流程中能够逐渐学会将学到的科学方法应用于解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由于学生处于四年级并且较少接触实验设计,所以独立设计实验可能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无法完成。于是我们决定建立脚手架,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首先将实验的基本流程任务单发给他们,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其次找到关于传统造纸术制作流程介绍的实用文本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实验材料参考借鉴文本设计实验步骤;最后提供一个完整的实验视频,展示正确的实验步骤。

          后来在和姜姜和讨论中我们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再生纸实验的最终目的或者说核心问题是“如何保护森林资源”,所以应当从这个角度去落实。在实验之前加入了非连续文本阅读,了解为什么要保护森林资源。并且在了解到保护森林资源迫在眉睫这一现状情况下,头脑风暴“如何保护森林资源”。紧接着引入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而在找文本的过程中,遵循着我国森林资源现状,我国森林破环情况,森林破坏的后果三个层面。确定文本后,发现如果想要了解森林资源现状必须理解一个数学符号%,于是初步认识%,会读会写可以理解这个任务镶嵌在教学设计中。这些提供信息的文本都是实用文本,于是从实用文本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整合信息等任务也成为了解决核心问题所需要的必备能力。最后回归到“循环经济”对于保护有限资源,关爱我们的世界的意义。

        最后从实际操作层面,回归探究层面。出示再生纸的普及程度文本,让学生自主探究造成我国再生纸使用现状的原因及对策。实际试课过程中由于课时限制将这一问题改为课后探究问题。

        李盼老师作为一名有经验的科学老师提出了一年级在做再生纸的实验,那么四年级还在做这个实验的意义在哪,学习的梯度有何变化这一问题。所以我们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引入了实验探究“对照实验”这一概念,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基本实验规则。

        后来在实际试课的过程中,王琳琳老师提出了“生本”课堂的教学思路的转变,提议将学生自己写得实验步骤投屏,并在观看视频后自己进行修改,而不是由老师直接在PPT出出示标准步骤。并且在非连续实用文本中大量出现了说明方法,那就可以复习“说明方法以其作用”这一点。

        于是我们“保护森林资源——制造再生纸”这一融合课,就在四年级诸位教师的鼎力帮助下完成了,纵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融合已然在路上。

    评课记录:

    洋洋:融合的很成功,其中语文、数学、科学的学科知识都是为了实现中心目标而设计的。实验过程的时间比较长,有些混乱,两位老师应该分工合作保证课堂纪律。应该设置时间限制,实验过程太长导致最后节奏有些紧张。

    薛磊:融合的比较自然,实验过程有些混乱,应该在实验之前让学生明确适合适合做再生纸的标准是什么。对比实验的变量很明确,但是不变的量没有明确。提出一个供老师们探讨的问题:融合的内容多就会感觉有些松散,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毛毛:选取的文本要准确,这节课目标太大,内容有些散。

    琳姐:课堂中发现孩子对实验内容脱口而出,说明现在的孩子对科学实验体会的较多。这节课小组分工合作值得肯定。但是课堂容量有些大,最后孩子们已经不在状态,目标能不能达成呢。

    王剑老师:这节课所有活动都指向课堂目标,文本的选取也比较切合主题。如果滤网能够让学生自制更能体现环保。

    季万鹏老师:这节课的优点是融合较好:语文提取信息,说明方法:列数字、下定义。  数学:百分号的初步认识、混合运算。 地理:森林分布。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水土流失再生纸实验。生活德育:垃圾分类处理、循环利用理念。也有一些内容需要改进,从“教”与“学”的角度思考,这节课是不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有没有深度思考?汪校所说的韦伯知识深度指南(DOK)的四个阶段:回忆与再现、技能与概念、问题解决与应用、思维迁移与创作中,这节课到达了哪个阶段?另外板书需要精心设计,本节课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下定义以及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都是重要内容需要板书。数学知识点百分号以及科学内容对照实验和实验步骤等都是重要内容,需要板书帮助学生抓住重难点。另外一名包班老师的辅助只有部分体现。如提醒孩子坐好、分发任务单等,在实验期间曹琼老师在帮忙打纸浆过程中,另外一名老师没有做好辅助,导致其他学生出现混乱情况。老师的引导和随机应变能力有待提升,比如学生说不出来制作再生纸,教师应该思考应该怎么引导。学生说上学期的任务单可不可以用来打浆,教师应该给与肯定,这才真正做到循环利用。森林分布在中国的哪些地方?这个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回答,做到学生主导课堂。实验期间的组织:例如说话声音、有序分工等有待提高。对照实验:摆在黑板上的时候应该标注实验条件,谁和谁对比等。

    教学反思:

    不同于上学期,成长课的形式变成了两个老师共同完成,形式的变化其实是想要从本质上推动我们对于融合课的思考。融合课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上融合课?如何上融合课?我相信这三个问题在所有老师上成长课之初就不断地在脑海中叩问着。对于融合课的思考与探究不是举一人之力可完成的的,也不是一群人一蹴而就可完成的。它一定是一群人在一条道路上共同的学习不断前进的成果。

    融合性的课程对于处于具象思维的小学阶段学生来说,其价值与分科学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出发,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样切身的情境性学习,让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变得平滑自然真实可触。融合课这样的特点完全适应了学生思维发展阶段也就决定了小学阶段融合课的必要性。融合课解决实际问题也决定了融合课一定是围绕着核心问题而设计的。汪校曾说“学习任务设计要基于学科素养,注重大概念和核心问题的设计”。我们这节课是基于多学科的融合,有语文的提取信息和说明方法, 数学的百分号初步认识和混合运算,地理的森林分布,科学的实验步骤设计和对照实验认识,德育的垃圾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理念。核心问题是经过探讨研究的结果“如何循环利用纸”。这也是本节课被老师们肯定的地方。

    了解了融合课的特点也就有了教学设计的大方向,而方向与目的地之间还相距很远。路怎么走依然需要不断探索。而在这次成长课中,我们不仅迈出了融合课的第一步,实际践行了融合课,还在践行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经验,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更多的问题。我们常常和学生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问题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让我们对于汪校“教”向“学”有了更多切身的体会。

    通过这次成长课,我学到的不仅是如何教学,更多的是课堂背后的设计。从开始对融合课程的讨论,到课堂设计,再到反复试课改设计,每一步都注入了四年级老师们的想法与期望,我也对汪校的从“教”走向“学”理念有了些新的认识,教是教师行为,学是学生行为,学的背后是更多的教师行为,如何问题引领,如何预测学生学的过程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何让学生明确重点难点在哪里,本节课要实现怎样的目标等等都是课堂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要做到这些可比拿着PPT上课难多了,但是也只有做到这些,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教不等于学,只有达成了目标的教才真正走向了学。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还深知自己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像美国年度教师丽贝卡说的“刚做教师时,我急切地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几年后,我意识到,教书最重要的不是学科层面的东西,而是用爱与孩子们建立起一种联系,一种亲密的关系。”我很幸运在教学的第一年就看到了这句话,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如何让课堂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如何将教师教学转向师生共学,将是我接下来需要迫切成长的地方。

    教学是一段旅程,是旅程中无止境的相遇和对话, 是与他人、自己和陌生事物的相遇和对话。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融合在路上 融合在路上 融合在路上

    撰稿:曹琼  贾倩

    摄影:王琳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融合在路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sc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