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了,开启了一场混战,留下了几多唏嘘感慨。
榆林产妇的纵身一跃,带走了她和孩子的生命,家属和医院因此陷入了一场舆论的混战。这边,家属指责医院看护不利导致了产妇的死亡;那边,医院抛出了监控视频和手术签字单作为证据,把产妇的死亡归咎于家属在产妇下跪苦求的情况下拒绝刨腹产手术。一时间风起云涌,在尚未见到任何官方调查结果的时候,媒体便大肆报道,网友推波助澜,各大公众号也开始纷纷声讨刷新热点,猜测被当作真相,谩骂被当作正义。医院显得很无辜,产妇丈夫被贴上“渣男”的标签,家属签字制度被一再诟病。中国的已婚妇女仿佛集体陷入了苦难的境地而无法解脱,不知道有多少孕妇因此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自己生产时不得不独自承受产痛而无人相助。
过去有类似事件发生,我既不忍看,也从不发表观点。我不愿看到人们争斗不休使逝者无法安息,更重要的是纠缠之中真伪难辨。从事件曝光到网络发酵,再到官方结论,情况往往是一波三折。记得有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曾说过一句话:凡事都有三面,你的一面,我的一面,以及事实真相的一面。人们急于表达情绪而无心了解事实,可唯有揭开事实才是对事件各方的尊重,才能真正避免悲剧的重演。
作为一个曾在产科实习,又刚刚做了母亲的女人,对于榆林产妇的事件,我有着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网曝的视频被医院解释为产妇向家人哀求下跪,但并无现场对话来佐证。视频中产妇衣着整齐的走出来,说明并未上产床,仅从动作来看,产妇的“下跪”更像是因疼痛而体力不支的瘫倒。此时可以由顺转剖,但若没有硬性的剖腹产指征,如胎儿窘迫等情况,医生都会要求产妇继续尝试,不可能随意地想剖就剖。对于产妇及其家属来说,医生的话就意味着权威,通常家属也会要求产妇听医生的话。需要注意的是,在陪产的人中有产妇的母亲,如果医生真的建议行剖宫产手术,我相信亲生母亲不会置女儿的痛苦和医生的建议于不顾,坚决拒绝剖宫产。
至于那份“要求顺产”的签字单,其实和手术签字单是一样的。在试产或催产前,医生会告知产妇及家属相关的风险,并要求其签字,这既是尽医生的告知义务,也是保证患者的知情权,毕竟生产和手术一样是一个有创伤且危险的过程。这个签字就是为了避免生产中出现意外而引发纠纷,但这并不能证明家人在催产的过程中拒绝剖腹产。如果产妇和孩子真有危险,这个签字也不能成为不施行剖宫产手术的理由。
不论是视频还是签字单,其实都不能有力证明医院的说辞,因此导致对产妇家属一边倒的指控,显然有失公允,医院难脱诱导舆论之嫌。但从事件的调查来看,医院的处置是符合诊疗常规的,更简单地说,产妇并不是医院“治死”的。
可人毕竟死了,死于疼痛,死于无助。几千年来,生养孩子被看作是女人自己的事情,生孩子就要忍受疼痛被视为很正常的事情,“忍耐”两个字被中国女人刻在了心上,融在了血里。
可是减少生产痛苦的无痛分娩技术进入中国已经十几年,却仍有许多产妇未能收益,这种痛苦难道还有什么必须的意义吗?
从表面来看,无痛分娩增加了生产过程的操作复杂程度和人员需求,降低了剖宫产的比率,对医院的营收不利。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和医院对生育之痛的忽视,以及大众的集体无意识。过去,女人们大多在家生孩子,住院生产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无痛分娩的技术进入中国的时间更短,医院的关注力还只是停留在如何提高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上。疼痛往往不会直接导致严重的后果,自然不在医院的关注范围内,更何况无痛分娩技术在增加了难度的同时收益反而降低了,医院也没有动力推广普及。从社会角度来看,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生育是女人必须承受的使命,生育的痛苦过程被视作完成使命的必进之路,也被当作母亲的伟大而一再歌颂。很多时候,婆婆们妈妈们在面对儿媳或女儿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那时候啥都没有”或者“人家都是那样的”,在这些婆妈们看来,她们自己能忍的,别人也可以忍,时间长了儿媳们女儿们也自我催眠似得选择了忍耐。有的时候,产妇和家属因为担心胎儿的安全而抗拒无痛分娩,事实上无痛分娩和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方式相同,无痛的剂量更小,可医生对此也不多做解释,仅仅要求产妇选择顺产或剖宫产。因此直到现在采用无痛分娩在中国只是少数人的幸运,而非多数人的基本保障。除了少数城市之外,分娩镇痛始终没被列入基本医保的范畴。
以我自己为例,刚开始阵痛时,我再三跟医生讲我要求上无痛,同意书也签了,可直到12个小时后破水进入待产室,也没有人来给我上镇痛,医生的解释是进了待产室才能上镇痛。进了待产室后,护士监测胎心,说胎心率较低,不能给我上无痛,我也只能坚持到生,幸好只有两个小时,否则我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痛到要求剖腹产。当时待产室里有五六个产妇,并没有麻醉师,看来即使上了无痛,也没有来麻醉师监测产程。话说进了待产室的一般都是宫口开了一半的,即使上了镇痛,前边也疼了十几个小时了。
除了要忍受挑战生理极限的疼痛,产妇在心理上也难以得到医生和家属有效的安抚和支持。
现代医学倾向于把病人仅仅看作血肉组合的有机体,只看到哪个零件该修,哪个零件该换,至于病人的心理承受力怎样,并不在医生首要关注的范畴之内。产房的环境紧张的像阵地一样,也许是工作压力使然,医生和助产士态度往往很生硬,难以做到耐心解释,悉心关照,大概见多了产妇的鬼哭狼嚎,医生也见怪不怪了。待产室里每个护士至少要看护两三个产妇,时刻监测产妇的情况,人手严重不足,榆林产妇的坠楼的主要原因应该也是监护人员不足。
我当初进了待产室时,五六个产妇只有两个护士,其中一个每一二十分钟会来看看一下我的情况。我疼得喊了一声,那个护士直接甩给我一句:“不能喊啊!省点力气,别影响别人。”。其实她说的有道理,只是觉得冷冰冰的,当时的我只感觉十分委屈和无助。生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痛苦又饱含希望的过程。产妇家属基本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喜悦、紧张、忙碌,担忧,不太可能对产妇的心理状态有细致的体察,更不要说进行合理疏导。有几个人能想到,因为太疼,自己家人就不要命呢?
我生孩子的时候,家人一直陪伴着,给了我莫大的安慰,但他们也能做的也只是握着我的手,劝我不行就剖了吧。倒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了解,坚持自己生,虽然没上镇痛,最后结果也还顺利。
其实顺也罢,剖也罢,重要的是女人在做母亲的这条路上,能有更多的选择,无需承担不必要的痛苦,这既是对医院的期待,更是对社会的期待。医生或是家人亦能够在关注产妇身体的时候,尽力关照她们坚定又脆弱的心灵。
直到昨日,榆林一院绥德院区的负责人和妇产科主任被停职,医院被责成整改。一切即将尘埃落定。逝者已矣,但愿更多要做妈妈的女人,命运能因此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