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阳明学习心得

阳明学习心得

作者: 永远sailing | 来源:发表于2018-03-31 22:55 被阅读0次

    读阳明心学的书单顺序(from  和君):

    1《明朝那些事儿》 ;

    2.浙江大学董平教授的《王阳明传》;

    3.吕峥的《明朝一哥王阳明》;

    4.市面上机场书店里的5-6本王阳明传记;

    5.高濑武次郎《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

    6.周月亮著《心学大师王阳明》 要读二遍以上;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2013年再版。

    8.王守仁传世原著《传习录》;

    9 读钱穆《阳明学述要》和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个人的体认:

      1.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特别强调知和行不可分割,是同一回事。

      理解这句话,要放在明朝当年文人官场环境和习气中去理解这是在主张什么和反对什么。

      反对的是什么?个人认为,当时官方为维稳和正统统治,在文人中推奉被官方解读八股化的程朱理学,日益流于辞章旧句的文牍,这对于拥有旺盛生命力的王阳明而言是“言益详,道益晦,析理益精,学益支离”,完全不能满足王阳明精神和身体的探索和追求,所以王阳明反对这种仅以科举应试为目的的学问,反对沉溺于辞章套路,一切停留在表面“知”的层次,而在身体实践中并未如一奉行。反对的是“知道”太多性理和仁义,而不去努力亲身去实践和奉行的伪道学;

      主张的是什么?主张彻底厌弃虚言,正心诚意,宁可知道的少,也将所知道的去彻底实现和做到,亲身去实现和做到的才算是“知道”,让知和行不再两层皮,彻底破除中国人千年已降的理论和言辞的牢笼,主张彻底的“行动派”和“执行力”,只有行动和执行,才算是知;而没有行动和执行的知,算不是是真“知”,而只是知道言辞的表象。

      王阳明先生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提出“知行合一”,在统治者工具束缚思想空洞泛黄的程朱理学之外,掀起一股人性思想解放的活力,这与西方同时期的文艺复兴对中世纪的束缚有异曲而同工之妙,都是发端于生命自由的探索,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都是反对对心灵的束缚,而追求回归人类心灵,释放心的活力,用心去探索和发现,而不要停留在老旧的辞章典籍中。

      2.心外无物,心即是理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本心所能见、能听、能感、能想、能知的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就你而言,除了这个世界,再无第二个世界。其他的无论真实、客观、还是虚幻的世界,对你而言,并不存在。你所能见、能听、能感和想的越广大,你的世界越广大,反之,你所见愈小,你的世界愈小。

    正如张德芬所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曾身处纳粹集中营的弗兰克尔博士在《追求生命的意义》一书中也描绘了人类心灵的力量,在外界一切都被彻底改变和抹杀时,依靠内心营造的世界可以让人在绝望的环境下坚持,所遭受的一切在内心的解读下具有了意义。

      对于所遭受的一切的感受和反应,都取决于自我心灵,而非外部,外部世界和事实纵然变化万千,但此心的起念动心,都是此心缘故,而不取决于外部。.汤故事老太太对于一个儿子晴天卖布,另一个儿子雨天卖伞的故事所描述的道理,人类高贵的天性,让人可以摆脱对于外部的机械反应,而能自由掌控自我的心灵,这就是心外无物和心即是理的力量。

      3.致良知:

      总感觉好像很简单,但又很难理解。根据文章,致良知,就是去探索和实践德行,探索和完善道德(善恶),智慧(是非),认识万物和融入万物。

    4.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人心之本来面目,是没有善恶之分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后来有了善恶的分别,是因为不断变化起心动念的意念,意念在不断流转,善恶也在不断变化;

      知善知恶是良知,知道善恶的分别,就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做善的事,去除恶的事,是依靠格物实现的,即是认识事物规律,遵循事物规律去做善事,去恶事。

    5.“此心光明,夫复何求”

    阳明先生临终前的这句话,印象深刻,可谓个人人类一生追求的至境。人一生呱呱坠地,探索个人在世界上的位置和使命,能达成心光明,心无憾,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对于身心的修炼,应当是一生的任务。与其将很快会消逝腐朽的功名、利禄作为追求幸福的抓手,不如将“修炼身心”作为此生的追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阳明学习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wn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