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考察周边托班,选择困难症又一次发作,其实最主要的不是因为稀缺,而是因为面对动辄8000—10000元/月的学费不能不为之的举动。
自从国家陆续放开二胎、三胎生育政策后,已经率先成为二胎妈妈的我们还没有等来托育体系的完备。我们的痛点在于:结构性的供需失衡,周边的公办幼儿园要么没有托班,要么设置了门槛要进也进不了;民办的门槛不高要价高,动辄每月地区最低工资4倍以上让工薪阶层痛不欲生。无奈之下我们只能选择啃老,犹如一胎一样继续寄希望于老人,成为了永远依赖于父母的巨婴,而内心却又有种呐喊:我们需要独立,做称职的父母,现实却狠狠地甩了我们两巴掌:既想要工作又想要家庭,做梦去吧。于是乎“此事古难全”事件在当今21世纪以另一种方式上演。
当面临选择教育时,我第一次为自己二胎选择而后悔,托班结构性供需失衡只是第一波,之后安全问题、接送时间等配套问题还会粉墨登场。我们这代总是畅想着最美好的未来,现实却总是以最残酷的方式回应着我们,我们只能负重前行,依旧怀揣最美梦想,万一实现了呢?对的,万一实现了也是未来之事,与我们无关。我们只能回过头来阿Q式地自嘲着:这段时间我好不容易熬过去了。
托育之痛并不是仅仅单纯是供需之痛。
从供给方看,分成民营和公办。供给现实中完全足够,只不过更多地资源涌入到了民营方,为了增加学费都开设双语班和国际班,试问3岁之前的中国小朋友汉语有的都说不清楚,何必让他们承受双语之痛,中国文化难道不能成为托育机构的主体吗?在他们的课程系统中,我几乎看不到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国学课程,充斥着的却是ABC和蒙氏等等的训练,没有任何评价孰对孰错,只是如果ABC或是外教成为你们加价的筹码,我不能接受,难道中国的国学老师不应得到更加高的价码吗?每月巨额开销常常有招生招不满的尴尬。
不是每个公办的幼儿园都有托班,就算有,报名时间、淘汰率犹如一个个门槛设置那里,让你经历“路过却进不去”的心里打击,这就造成社会普遍反映的缺托育和相配备的人员之说。其实说到底还是制度没保障,激励没到位,仅此而已市场化就是这么现实,机构和人才在市场中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从需求方来看,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他们急需托育来缓解孩子3岁之前问题,这个缺口在独生子女光荣时期就非常巨大,只不过初期国家在单位设置了托儿所有效缓解了这个痛点,如今却令这一批独生子女越来越头疼的问题。但一定意义上,上下班时间与托育时间的错峰,托育费用的巨额开销,需求虽大但不一定显现表现。
结构性供需失调成为了最主要的矛盾(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这是这段时间考察了好多家托育机构得出的粗浅地感悟。我不能改变什么,只能接纳现实,最终我将选择距离最近性价比最高的,因为我相信对于可塑性超强的小孩子来说他能适应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