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我们分享一篇文章《不结婚会孤独终老是个伪命题》,里面有一段内容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讨论:
有个来访者告诉我,她妈妈流着眼泪对她说:“我们希望你快点结婚。最近这一年来,我和你爸爸头发都白了很多,经常夜里失眠,就是因为你还没有结婚。我和你爸爸现在还能照顾你,等我们老了,你可怎么办?你现在还年轻,一个人生活没问题,可是老了怎么办?我们那会结婚可简单了,怎么到了你们这儿变得那么难呢!”
想必很多人都听父母说过类似的话吧。一方面我们不愿让父母为自己的婚姻大事操心着急, 另一方面我们是真的不想在婚姻上将就啊。
于是就出现了相亲公园里父母忙得不亦乐乎的身影,以及子女们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被相亲”了。

说到底,是什么惹的祸呢?
01.父母: 婚姻是生活的必需品
我们的父母基本上都是 50、60 后,在那个年代,婚姻是生活的必需品,爱情是可以培养的。
结婚重要到可以满足一个人的基本人权。
这个人权里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呢?
获得合法的性生活。
在那个时期,如果不是通过合法的婚姻来获得性生活、性关系的话,很可能被扣上流氓罪的帽子。
曾经有一个明星,因为被判处了流氓罪而在监狱中服刑 10 多年,罪名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多睡了几个女人。
这个事放到现在,很多年轻人都难以置信吧。
所以,简单来说,50 后父母那一代的基本婚姻观就是:婚姻是必须的。原因如下图:

有人曾开玩笑地说,在那个年代只有两种人不能嫁,一种是罪犯,一种是精神病患者。
02.我们:爱情是婚姻的前提
80、90 后的婚姻中我们会要求很多东西,比如:爱情、三观相同、经济条件、兴趣爱好、文化背景……
同时要满足这么多条件的婚姻,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就是为什么 80、90 后总被父母说挑剔, 总是认为结婚对象越来越难找的根本原因。
就像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段子:
很多剩男剩女回想过往,往往都会发现自己其实可能有过一次以上的机会脱单。可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出手呢?
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要求并不高,不求最有钱,不要求最好看。
他们是这样想的:
长相不能太丑 个子不能太矮 人不能太无趣 收入不能太低 学历不能太差吧
看起来,确实各个都是很一般般的要求,都没有要求最好的。可能你这样想,即使每一个要求只是要求在及格线上,那每一个要求便淘汰了只剩下百分之四十分人,如果你只有这五个要求,那么也是百分之四十的五次方,就是 0.01024,那就是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符合你要求的人。
而事实上,每个人在适龄期间,能够足够深入了解的人数不超过 100 人(包括同性),而且即使你人品爆棚就遇见了那百分之一的概率,你能保证你也刚好是人家的百分之一吗,对方也在挑好嘛。
另外,一个人的生活已经接近 8 分了,所以期待的婚姻只能向 10 分靠拢,如果变成了 7 分, 还不如不要。

个人能力强了,对婚姻的依赖少了,对婚姻中的“不合”的容忍程度就低了。现代人的婚姻, 10 年已经算得上很久了,恋爱、婚姻中遇到的问题和变数也越来越多了。
所以,“金婚”、“钻石婚”这样的婚姻还能不能在未来继续出现,也是个问题哦。
婚姻观的裂变,让男人和女人都不愿将就了。给大家看组数据:

2014 年上海,居民平均初婚年龄,男性是 30.11 岁,女性是 28.14 岁。
说实话,这个平均数已经能让人发出“结婚好晚”的感叹了,时至今日,可能又普遍增长了一岁吧。
不仅仅是在上海,在北京、广州,情况也是如此的。经济发展的越好,结婚反而越晚了。
➤ 将脱单变成系统工程 顺其自然等于坐以待毙!将自己当作一个产品来打造,运营自己的个人品牌,扩大选择基数, 以前相亲 3 次就能成功,现在可能需要 10 次。用“邓巴数字”扩大你的视野范围,提升成功概率。 (科普:“邓巴数字”即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 148 人)可以给自己设个小目标:3 个月认识 50 个人
03.如何打破局面
面对这种境况,用什么方法可以打破单身的局面呢?
看起来是不是很夸张?具体的数量可以自己定,目的是认真的把脱单“加入到当下进行的日程里”,每天都跟一个可能的人聊几句。通过聊天、了解才能够把它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有灵魂的人。
➤ 学习恋爱技能 不是所有人生来就会谈恋爱的,和人相处是一门学问,学会爱则是一种能力。
相亲的本质是吸引,如果在以往的相亲过程中没能够吸引到想要的人,那就需要复盘:到底自己需要改善哪方面呢?是外在还是内在?是聊天技巧还是关系推进过慢?
同时,告诉你们一个信息:未来,结婚不是必需品。
其实,这个未来并不遥远,实际上已经在发生。只不过春江水暖鸭先知,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所以我对中国人婚姻状况的变化更敏感。
我为什么要结婚?
在中国,以前是一个不可以问的问题。你问了,就会像当年哥白尼说地球是围绕太阳转招来一堆非议。会有很多人告诉你:这有什么可问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正常人到了年龄都是要结婚的,只有神经病和罪犯不需要结婚。之前网络上不是有个采访视频, 一位大爷哮“30 岁不结婚的子女都应该判刑!”
你结婚了吗?你计划要结婚吗?你妈逼你结婚了吗?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结婚?
曾经,结婚确实是中国人的必需品。你看这张照片,是清朝末年的,一个有钱人左右坐着他的妻子和小妾,非常和谐。这还算是少的,学贯中西到了民国也不肯剪鞭子的北大教授辜鸿铭说过,最和谐的婚姻是一个男人配四个老婆,就像一个茶壶配四个杯子。
这一直是中国男人的梦想,现代版偶像就是澳门赌王何鸿燊。在那个时代,男人必须结婚才能达到传宗接代多子多孙的目的,而女人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收入,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结婚就是工作,丈夫就是 BOSS。
所以,对男人女人来说,结婚都是必需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爱情无关。

我们把时光机器调快到 80 年代,看这张 80 年代的结婚照。在坐很多 80 后的家里想必就有
这样的父母的结婚照,标志是新郎新娘中间的那捧塑料花,还有新娘的头纱,脖子上的一串假珍珠项链。在那个时代,结婚绝对是必需品,只有结婚你才能享受到一个人的基本人权:

1.拥有一张床。
那个年代没有买房租房,都是国家分配的,但是必须结婚才能排队等分配住房,不结婚就永远住在父母家。
这张海报是 98 年出品的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幸福”里面饱含着辛酸和眼泪。 张大民是一个标准的北京 50 后,顶替工伤死亡的父亲进了工厂,他是老大,下面四个弟妹。连母亲六口人挤在狭小破旧的四合院里。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摆”出空间来给自己和弟弟做婚房。他在院子里给自己搭的婚房里有一棵树(不能砍掉),儿子起名就叫小树。他的大妹过了 30 还没结婚,俨然成了家中多余的累赘,为了给兄弟腾地方,潦草地结婚了。

2.想要有做人最基本的性权利,你必须结婚。
上海 80 年代结婚闹洞房,有个习俗是晚上让新郎出门大喊“我今天做人啦!”有恶作剧的还要给他一面锣敲着说。 你懂“做人”的意思吗?就是合法进行性生活。
在那个年代,婚前性行为是不允许的,可以被冠以“流氓罪”抓起来。 那时,有几个男明星歌星被以此最进监狱好多年,结果是犯了什么事呢? 原来只是多睡了几个女人,换到是今天, 大概没有一个男艺人可以豁免入狱了。 所以,
小时候邻居里有特别能干的大叔,打造全部的家具,甚至还组装了一台 9 寸黑白电视机。搬煤球、扛大米,什么重活儿他都能干。他老婆手也很巧,做饭,做衣服, 织毛衣,刷马桶……那个时代没有钟点工,没有快递员,没有送水工,什么都要自己亲手做, 都是 homemade,家务劳动非常繁重,下班的活儿比上班重,是后男耕女织时代,真的非常需要结婚。而且那时全国人民都穷,两个人一起生活的成本比一个人单独生活低。这是必须结婚的第 3 条理由。
第 4 条理由是生孩子。
这就不用说了,但是现在婚姻早就剥离了很多很多东西了。谈对象、接吻、开房、同居,这些东西一定要婚后才可以做吗?婚后能做的,谈恋爱的时候都可以做,现在甚至连生育都剥离了,不结婚一样可以生育,给孩子上户口。非婚生子女(就是私生子)的继承权也毫无问题,法律还明确规定不能歧视非婚生子女。
那么今天结婚的理由是什么呢?
有且仅有一个,就是一个法律保障下的强制性财产平分契约,等于一份合同,婚后财产平分合同,而结婚证就是婚后财产平分契约。
婚后你们搞不清楚谁的贡献大谁的贡献小,究竟是上班累还是带孩子累,国家也不想帮你们来评估这些鸡毛蒜皮,直接强制性一人一半,所有婚后财产都是一人一半。你觉得划算,认可一人一半,你就签这份契约。你觉得不划算,不认可对方配和你一人一半,那你就别签这份契约。

这张照片玩笑叫“十三姨俱乐部”,头目是简昉(互联网创业家,电视名嘴),汇聚了电视台电台名主持,女企业家,外企女高管,女歌唱家等等,都是 40—50 岁之间的女人,有至今未婚的,有结过三次婚的,有结婚不生孩子的,但是也有不结婚就生孩子当单亲妈妈的。时代赋予今天的女人更多选择,你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 GAY 和剩女,那就不能被称为国际大都市!
快过年了,催婚压力山大有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