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容过于真实,可能引起心理不适)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在家里看着自己种的多肉植物,这些多肉植物长得很好,不需要怎么养护,也能肥嘟嘟的。多肉植物需要阳光。
嗯。今天天气很好,大家都去上班了,小区里面人很少,正好可以出去跑跑步,再去买菜,然后回家可以继续写我的书稿,出版社的小李已经催了好多次了,我也得抓紧一下。
我站起来,刚准备换跑步的衣服,这时候,家里的电话铃响起了,“叮铃铃、叮铃铃”。
家里的电话号码,很少有人知道,一般都打手机或者微信联系,打电话到家的肯定是非常熟悉的人,要么是亲人,或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拿起电话:“喂?”
对方说:“老吴,在家吧,手机也不开啊?忙啥啊?”
听出来了,是好朋友,张晓东。
“东哥,早啊,手机还没来得及开机,有啥事?”
晓东说:“最近有一款好茶,人家送的武夷山肉桂,送的人说是牛栏坑,你知道怎么品茶,来一起品品呗,今天有空吗,一起喝喝茶,谈谈人生?”
这么早打电话来约喝茶,肯定有什么事情要商量。上一次约吃饭,解决了孩子考试焦虑症,这次约喝茶,估计也是有什么心事了。
回答说:“东哥约喝茶,一定要去的啊!好的,开车去你家是吧?”(他家不远,走路也就是15分钟的路程。)
晓东说:“不是到家,去会所,最近在佛山打理了一个庄园,自己人可以去喝喝茶、吃吃饭,今天不要开车了,晚上一起喝喝酒,你住下。司机去接你。司机的电话,等会微信发你,到了会跟你联系。”
“这样啊,我今天还准备写点东西,要不改天再喝吧?”
晓东说:“没事,把笔记本带来,下午可以在这里写,安排一个单独的房间,来吧老弟,好久没见了,也帮忙看看园子怎么装修布置。”
看晓东语气很迫切,想想下午也能写,那么就去一趟呗。就答应。
刚放下电话不久,司机打电话来,核对了地址,说大约半小时能够到。意思是,半小时得从家里出发了。收拾了一下换洗衣服,当然得带上笔记本。
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一辆黑色宾利车停在那里,司机赶紧下车开门。
富豪的司机,一般都经过培训,不会透露太多雇主的事情。也就不向他打听什么消息了。一路无语,广州去佛山路程不远,1小时到了。
见到晓东,他连忙站起来,拍着我的肩膀说:“老弟你怎么吃不胖啊!一点啤酒肚都没有,你看看我,肚子好大,感觉自己真的是中年油腻男人了。哈哈!”
“东哥,你是心宽体胖嘛,哪里像我,整体操心那么多事情,心事多了,当然消耗多了。我也想胖啊!”
两个人坐下,晓东一边沏茶,一边说:“老吴,这次请你来,不完全是喝茶,老哥心里有些事,没想明白,想向你请教一下。”
“哪方面的事情呢?“多年交情,不需要客套了,他直接说事情,我也就直接问了,这样会更高效率一些。
晓东说:“最近觉得人生没什么意思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钱也够花了,生意吧,也就这样,老婆孩子的事情,也不想管了,他们自己怎么弄就怎么样,不是嫌弃他们啊,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只要不违法不违法道德,都是可以的。
衣食无忧、身体嘛,也还健康、家庭也算是幸福,可是,怎么就没有生活的动力了呢?“
“东哥,你是不是觉得吃饭也没胃口、也不想出去走走、很懒的样子呢?“
晓东想了一下:“是啊,会所的厨师做饭蛮好,从五星级酒店高薪聘请过来,可是,最近觉得饭菜都不香了。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这样子大概有多久了?“
“有半个月了吧?半个月前,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你也认识的,就是那个孙总,在家里突然猝死。去参加他的葬礼,然后,回家之后,好像就这样了。“
“还有什么其他事情吗?比如有没有和嫂子吵架,生意上有什么事情吗?“
他说:“没有了,其他都很正常,你嫂子还问我‘我怎么回事啊,哪里不舒服’。“
我说:“大概知道了,我帮你分析分析。“
心理学的解释:
人们遇到死亡的情境,会启动死亡意念。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当然,人们只有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才能知道死亡的必然。如何认识死亡在人类的心理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几乎所有的宗教,都相信死亡之后,精神不灭。这种宗教教义,极大地缓解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
什么会启动人们产生死亡的意识呢?
并不需要亲身经历死亡,也不一定要遇见死亡,不确定感会让人们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不确定感体验,既会使人们丧失安全感, 出现典型的厌恶和不舒适感(Hogg, 2007), 也会使人们觉得对于身边的人事物等环境缺乏可控感和可预测性。不确定感的体验,对个人来说有一定的死亡凸显效应,死亡凸显效应 (mortality salience effect)是一个核心的概念, 唤醒人们对自己必将死亡这一问题的思考。可以认为,不确定感觉启动的死亡凸显效应,隐藏在无意识层面,非常隐蔽。通过情绪的方式表达,也可通过梦境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多人在长期的不确定体验过程中,经常做噩梦,大部分的梦和恐惧、焦虑等情绪有关。
大量研究证明,死亡也许并不是可以启动死亡凸显效应的唯一刺激, 一些不依赖于死亡的刺激, 例如不确定感、自尊威胁、社会排斥、亲密关系丧失等, 也都会导致个体出现类似死亡凸显效应的反应(Heine,Proulx, &Vohs, 2006)。
参考文献
1、Hogg, M. A. (2007).Uncertainty-identity theory. In M. P. Zanna (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39, pp. 70–126).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2、Heine, S. J., Proulx, T., &Vohs, K. D. (2006). The meaning maintenance model: On the coherence of socialmotiva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88–111.
2
-不确定感激发对宗教的认同
他说:“没有了,其他都很正常,你嫂子还问我‘我怎么回事啊,哪里不舒服’。”
我说:“大概知道了,我帮你分析分析。”
晓东喝了一口茶,点了点头。然后说:
“嗯,老弟,你说一说怎么回事?”
我略有踌躇,刚想说一下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却马上改变了主意,觉得还是讲得浅显易懂一些比较好,不要让晓东感觉到我是在教授知识,要晓东自己觉得感悟到知识,自己体会到的知识,比接受他人的教育,更有意义,我决定用问答的方式,让晓东去领悟。
“东哥,你除了没有胃口,不想动以为,身体上有没有什么不舒服,最近有去体检吗?”
“有的啊!---让我想一想,欸,也就是最近的事情吧,当时也是你嫂子要求我去的,说每年都要体检一次,反复说了几次,直到我烦了,才不得已去医院。去医院很烦的嘛,又是排队,又是抽血什么的。”
“有体检报告吗?可以拿来看看吗?我以前是学医学的,东哥你知道的。也许我可以看看有什么指标不正常,或者有健康风险,如果不提前预防疾病,万一有一个风险被忽略了----”
“好啊,有专家帮忙看看是最好的了,肯定愿意啊!等会,去找一下!”
“好的”
一会儿,晓东拿了一本报告过来,还拿来了一些CT片。
“今年的报告都在这里了”
晓东把报告放在桌上。
“我觉得倒没什么,抽烟喝酒,身体也还很好嘛!这个烟酒不能戒的,那个孙总,以前也是吸烟喝酒,说是戒烟了,结果突然来了个猝死!”
“哦”
我一边看着报告,一边回答了他一句,表示不反对也不赞成。看着一堆报告,有些指标已经超出了安全界限。血压收缩压140,晓东今年47岁,说明有高血压的风险了。如果不干预处理,将来很可能是高血压患者。我再看到血糖指数,空腹血糖高达7.4,说明已经有糖尿病的隐患了。
“东哥,你这个血压和血糖,都有点偏高啊!”
“是吧?医生也这么说,我还以为他在吓我的,那怎么办啊?是不是要吃药了?会不会向老孙一样,突然间在家里猝死?他妈的,真烦!”
“也不至于那么危险,只是啊,要调理了,体检是一种对身体检查风险的手段,查完了,我们当然要根据体检报告,结合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做一些调整。”
“老弟,你说一说怎么调吧?”
晓东又回到茶台旁边喝茶。我也放下手上的体检报告,到洗手盆那边用洗手液洗手。我以前在医院实习过,知道这些体检报告都经历了什么样的环境,自己不洗手可能会觉得很难受,也许这也是一种强迫思维吧。
本来想介绍一下调理身体的方法,略有思考后,我觉得身体可以慢慢调,心理的问题,现在比较迫切需要解决。
“东哥,孙总怎么就突然去了呢?”
在我们文化中,很避讳谈论死亡的话题!尽量避免“死、葬、哀悼等词汇”,甚至有一些医院、住宅、写字楼、酒店,没有“4、14、44”等含有“4”字样的标记。汽车的车牌,很多人也会回避“4”的号码!所有,用“去”来代替死亡。
“他啊!太劳累了嘛!上一次一起吃饭的时候,就说他,劳碌命,周一到周七,天天工作。叫他喝酒,以前喝酒很猛的啊,那天,他说自己心脏有点闷,不想喝。谁想到,心脏闷,会要命呢?”
晓东的声音有点哽!眼睛快速连续眨了几下,很惋惜地摇摇头,然后拿起杯子喝了一口茶,又拿来纸巾擦一擦眼睛。看得出来,他对孙总的感情还是蛮深的。
“我和他多年朋友了,对他也是知根知底的,他也没有做什么亏心事啊?!有一段时间还吃斋念佛!经常去庙里烧香,也约我一起去的!”
“信佛有用吗?”
“有用的,老弟,你不能说佛不好的!小心啊!阿弥陀佛!”晓东突然拉下脸来。
我突然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这时候质疑宗教信仰,因为不确定感会让人们更加相信宗教的力量。为什么呢?
心理学解释
不确定感会让人们更加反感关于宗教信仰的负面言论(Van den Bos, Van Ameijde, & Van Gorp, 2006)。
在实验中,当人们的不确定感越高,看到关于宗教信仰负面言论的时候,人们的愤怒指数也越高。上一篇文章,大家都知道“不确定感激发的死亡凸显效应“。不确定感、自尊威胁、社会排斥、亲密关系丧失等, 也都会导致人们出现类似死亡凸显效应的反应(Heine,Proulx, &Vohs, 2006)。
当死亡凸显后,人们需要一些心理结构来抵抗死亡恐惧。而宗教信仰属于一种心理机构,作为一种文化世界观,支持人们抵抗死亡恐惧。如果这时候,有人质疑宗教信仰,也就是打击抵抗死亡的心理机构,那么人们必然会起来反抗,反抗表现形式为愤怒。因此,当不确定感被激活后,大家不要否定宗教的效用,否则会引发对方愤怒,产生冲突,激化矛盾。
参考文献
1.Heine, S. J., Proulx, T., & Vohs, K. D. (2006). The meaningmaintenance model: On the coherence of social motiva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88–111.
2.Van den Bos, K., Heuven, E., Burger, E., & Van Veldhuizen,M.F.(2006).Uncertainty management after reorganizations:The ameliorative effectof outcome fairness on job uncertainty.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19,75–86
3
--不确定感后怎么开始否定自尊呢
“对不起,东哥,我不是那个意思了。”
“那是什么意思?”晓东有点生气了。
“跟你讲啊!人要有信仰,才不会做见不得人的事情。‘抬头三尺有神明’,知道不?”
晓东一生气啊,就会喜欢教训别人,可能是当老板比较习惯了这种谈话风格。
“嗯,东哥你说得对,呵呵。”我不想在宗教的问题讨论太久,决定把话题拉回到东哥的心理情绪方面来。
“东哥,你会担心自己的健康吗?”
“本来也不会的,这不是体检完了,医生说要注意身体嘛!”
“孙总的事情,对你有什么影响呢?”
“有点害怕,感觉什么东西都不重要了!”
晓东觉得,这个世界很可能是空虚的,原来自己努力工作,创造了数亿的财富,已经没有意义。他在生命中发现了一个人类共有的规律—可能是所有人都不能避免的事情,和地位、知识、金钱、性别没有关系,那就是—死亡。
他开始关注宗教,如果他学识高一些,可能会去研究宗教的教义,成为一个哲学爱好者,就如同佛祖一样,感悟到人生的无常。一些人会在中年遇见死亡后,皈依佛门。东方文化中轮回转世的思想可以缓解死亡恐惧(Cheung & Ho, 2004),也有研究发现, 中国人的死亡焦虑确实要低于西方人。
“无常”,是一种动态的变化,也是一种未来不确定感,而“确定”则是人们都需要的东西。人们都想寻求确定。
两人相爱的时候,一再寻求确定,“你爱我吗?会一直爱我吗?会和我过一辈子吗?我会一直爱你吗?”有时候,对方会被问烦了,就敷衍几句,这时候,倒是好了,证明对方不爱自己了。
得到了一个确定的答案“不爱我了!分手吧!”
这种模式,会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反复出现。
在工作中,人们会经常问自己“我这个职业好吗?未来会不会被淘汰呢?要不要学更多的知识,考更多的证书,哪怕用不上,我也得拿着,万一哪一天需要呢?”
现在很多人通过互联网学习,一些商家也提供方便的学习课程,比如得到APP,在线学习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花几十、几百块钱,就可以聆听大咖的课程;如果去现场听课,要请假去听课,还有机票、酒店餐饮费用很多,算一算,还是在线听课比较划得来。让他们花钱买课程是愿意的,可是让他们花钱去找一个人面对面咨询,他们很可能不愿意。有些人会认为,课程是确定的,至少知道课程大纲;花钱做咨询是不确定的,也不知道咨询师专不专业呢,会不会是瞎聊天,聊天能聊出个啥,很不确定的嘛,没有用的。
晓东的不确定感,启动了死亡效应,然后感受到焦虑情绪,结合自己身体的体检报告,不确定感得到强化,体验到更多的负面情绪。
“哦,这样啊?!生意、家庭都不重要了吗?”
“也不是,生意正常做就好了,不会出什么问题。家庭很重要的,我现在啊,基本上不外出应酬了,每天都回家,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决定家里比较安心。出门也不方便,要戴口罩,天气这么热,带着口罩不舒服。”
“东哥,你是害怕什么呢?”
“害怕自己也一命呜呼了啊?谁知道呢?”
“怎么就会一命呜呼了呢?”
“你看孙总,身体好好的,也不走了吗?我的体检指标还不正常……”
看来,晓东感受到了不确定,生命的不确定。我们知道,不确定感会启动死亡凸显效应。换句话说,不确定感对人们的影响,类似于启动了死亡恐惧的意念。由于人是知道“必死”,对于生命终将结束的思想,会引发焦虑,属于存在的焦虑。
焦虑需要缓解,否则,晓东会一直受到焦虑情绪的影响,对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从访谈情况来看,已经有一些躯体症状了,比如饮食减少、不愿意走动。如果不调整,后面可能诱发更多的躯体症状,比如睡眠问题、酗酒等等。
心理学解释
死亡凸显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 死亡凸显可以使人们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无论谁!没有例外。由于意识到了有限性,会消弱了人们生存的意义感觉,让人们产生做什么好像都没有意义的想法,(Dechesne & Kruglanski,2004) 。
很多研究都证明了当人们被启动死亡凸显后,降低了自尊,特别是和个人成就有关的自尊。比如晓东,事业已经非常成功,但他觉得这些都没有意义了。
另一方面, 死亡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无常”。由于时间是一种运动,和空间独立,人们不可能预知未来,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人们不知道自己的死亡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及因为什么原因、什么方式发生。不论是谁,都没有办法预知、控制自己的死亡, 当然,也没有办法预测自己的死亡会对社会、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因此对死亡问题的思考也会引发强烈的不确定感。
“生死,都没有商量”
参考文献
1. Cheung, W.S.,& Ho, S. M. Y. (2004). The use of death metaphors to understand personalmeaning of death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undergraduates. Death Studies,28,47–62
2. Dechesne,M.,& Kruglanski , A. W. (2004). Terror’sepistemic consequences:Existentialthreat and the quest for certainty and closure. In J. Greenberg, S.L. Koole,& T.Pyszczynski (Eds.),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xistential psychology(pp. 247–262).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4
--追寻生命的意义
“你看孙总,身体好好的,也不走了吗?我的体检指标还不正常……”
晓东再次提起孙总的事情。他此刻正坐在宽大的酸枝明式太师椅上,这个暗红色的酸枝椅子配合深色的其他家具,在这样的对话环境下显得有点沉重。夏日炎热的空气,本来带着酷热,在空调房间里面,此时也显得有几分凉意,产生了让人想逃离这个房间的感觉。他手里拿着茶壶—茶壶里面的水已经凉了,他没有注意到,直接往泡茶的茶碗里倒水。他原先找我来,希望是能够让自己心情好一些,可现在,心情变得更糟糕了,不免有点失望了。只听到他问:“老弟,我现在这样子算是心里有病吧?”
“情绪比较低吧,谁说你有病呢?”
“倒也没有,我感觉自己有病。”
“东哥,没必要这样自己给自己诊断---我不认为有病。”
“我信你,老弟,如果有病你得帮我哦。”
晓东虽然嘴上认同我的观点,他没有医学经验,只能相信专业人士的判断,但是,晓东的确感受到了很多负面情绪,从这些个人体验来看,他认为自己不对劲,也和自己过去的情绪不一样,他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己“有病”,心病。
他说:“嗯,我还是觉得不舒服,也是奇怪了。老弟,这次请你来,主要就是想跟你谈谈,怎么可以让自己更开心起来。”接着他又说了几句,向我道歉说当时电话里没有说明白原因,是自己面子上不好意思。“可是,这也没办法,咱们中国人,好像很怕别人说自己有心理疾病,好像有心理疾病就是神经病。神经病可完蛋了,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当怪物看。”
确实有这样的误会,人们得了心理疾病,会有“耻辱”的感觉。这几年还好一些了,如果是20年前,人们有抑郁症,完全不敢和家里人说,也不敢去看医生,认为心病没得治。有些人认为心病不需要治,玩一玩、吃吃喝喝就能够过去了。很多人会不理解得了抑郁症的患者,经常说“想开一点了,你挺好的啊,为什么不高兴呢?”“出去走一走,心情就开朗了”“有什么事情啊,是不是太敏感了?”没有经历过抑郁心境的人无法理解抑郁症的痛苦。无助、孤独、寂寞、被厌恶等等负面情绪,抑郁症期间的负面情绪体验,非常痛苦,不是“走出去”“多吃点”就可以变好的。
既然晓东直白地把心理痛苦说出来,那么我也不需要绕弯子,直接帮他解决问题吧。估计,后面得多用一点脑筋,才能让晓东走出抑郁心境了。
我站起来,重新给水壶里面加上水,然后开电源煮水。
我想让晓东在和对话的时候,能喝上热水,研究显示,喝热水的时候,有更好的合作意向。
在等水煮滚的过程中,两个人都没有说话。人与人对话的时候,静默状态,可以让双方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
水咕噜噜地沸腾着。
“水怎么会沸腾呢?”我突然抛出一个话题。
“到了100度就会沸腾了。”
“需要能量,让水从30度升高到100度,需要不少能量的。”
“人活着,也需要能量啊,从30岁到100岁,也需要不少能量吧?”晓东倒是很有悟性,能够迁移知识。
“那么人的能量来自哪里呢?”
“吃东西啊,吃饱喝饱了才有体力干活啊!这个道理很简单。”我猜,晓东暗自生疑:“不知道老弟给我打什么哑谜。”
“是啊,东哥,得吃东西才能有能量啊!”
“这个我懂,可是没胃口嘛。”
“是不是觉得没有意义感,不知道为什么做事情,而不知道达到什么目标?”
“差不多吧!”
“你看这水,要泡茶,得用滚水,把凉水煮滚,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目标吧?”
“嗯,然后呢?”
“我们的生活,都得有目标,任何人的人生,都有一个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一直努力。”
“可是我找不着啊?”
“东哥,你以前有没有玩过打水漂?”
“有啊,小时候在湖边经常玩的,找一块小石头,快速扔到水面上,越快越好,并且不能砸到水里,要弯腰,最好是能够和水面平行的角度。小石头会在水面上跳好多次,有点像水上漂。”
“石头打在水面上,会不会产生一圈圈的水纹?”
“会的,一圈圈,很久才消失。”
“每个人,就好像这个小石头,水面就好比人类社会。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社会产生影响,也许这个影响会立刻看到,也许很久以后才会被显示出来。但是不管怎么样,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白过。”
我继续说:“每个人,都能够形成中心影响力,就好比石头击打到水面的第一下,快速的击打产生动力,形成了水纹的中心,然后一层层往外扩散。影响到很多人,甚至很多年。
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说:‘我们其实可以留下一些东西,留下一些自己也许并不知晓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为那些因生命有限、充满无常而觉得无法避免无意义感的人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答案。’”
这句话,是我刚刚从手机的备忘录里找出来的,这句话太长了背不下来,只好放在备忘录里,随时可以调取查阅。
“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能带给社会积极影响的事情,都能够让生命有意义。我们来做一个体验活动,看一看,你能够为社会创造什么积极的影响,好吗?”
“行!”
“请你从我手机里面的这张图片中,找出你想要留给社会的东西。”
“哇,是火柴吗?我想一想,学术理论思想,下面有字的啊,指定理、原理、公式、法则等”
“下面的字是对上面文字的注解”
“这么高深啊,我没有学术思想,你会有的。我要留下两个东西,一个是“子女、后代”、还有一个是……
对了,是创立的实体:指组织、机构、团体等。这个是指公司吧?”
“是的,公司、机构。如果只能剩下两个,你挑选哪两个?”
“我就要留这两个,其他都不需要。什么相片啊、名誉啊,没有什么用的,能够让我孩子好好生活,然后,我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能够做成百年企业,我就很满足了。”
“东哥,刚才你说对生意无所谓的哦?”
“是吗?我可能说错了,对自己的生意,我还是很认真的。这个庄园,我前前后后跑了1年,拿地、装修、招人,拿这个庄园,是为了把我的其他项目连起来。我有养殖场,可以养质量好一点的鸡鸭、猪,供货到这里。平时开会,我也不需要找酒店、会议室,这里都有。还有,在这个庄园,我专门搞了一片地,种有机菜、有机水果,可以供货给佛山、广州地区,每一年预计2000万销售。利润还挺高的,单这一项就可以覆盖整个庄园的成本。”
“东哥对自己公司有什么规划吗?”
“有啊,现在经营还行,可是还有一些问题,公司管理不规范,很多事情,要我亲自办理,才能做好。这样不能长久的,有计划请咨询公司来,重新梳理管理流程。”
“挺好的,东哥很有想法啊!”
“也不是了,就觉得自己打理的生意,要做好一些。并且,年龄也大了,精力不好,也得培养一下接班人。”
“有什么打算吗?”“看一看我家小子成不成器吧?我看这小子对生意还是有一些兴趣的!”
“这么说,东哥希望生意交给孩子,孩子再传给下一代,这样代代相传,做成百年企业,是吗?”
“是的!”
“会很辛苦吧?”
“嗯,会啊,钱哪里有那么好赚的啦?!”
晓东已经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了,具体怎么做生意,我不如晓东,他会有办法的了。我觉得自己谈话目标已经达到,晓东也会根据今天梳理出来的结果,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也许能实现,也可能有其他目标,不论怎么样,都是人生的探索过程。
就好像在湖面上扔一个小石头,扔下去的时候,激起一点浪花,但是,推开的波纹,可以延续很远很远。
心理学的解释:
按照意义疗法创始人弗兰克尔的观点,人的一生,具有使命和任务。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生活的意义、价值,那么会陷入到空虚。根据这个观点,弗兰克尔认为现实社会的人分布在两端:一端是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另一端是的人们,找不到生活的目标,也不愿意投入到自我实现的努力。
弗兰克尔根据这个观点,经过长期的心理治疗实践,总结出意义疗法。意义疗法非常重视来访者找寻自我生命的意义,鼓励来访者自我说服,克服困难,鼓励自己拿出勇气和毅力,去实现目标。
在和晓东的对话过程中,了解到他受到应激事件(朋友猝死)影响,让晓东体验到不确定感。由于不确定感启动了死亡凸显,死亡凸显诱发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引发了躯体反应。
这时候,需要帮助晓东找到生命意义,寻找人生目标。事实上,这些目标,晓东一直都有想过,我通过意义疗法的技术,引导晓东自己把目标说出来。
只要自己能够说出来,晓东会自洽地去执行。
也许后期会有困难,但是,人生哪里有不难的呢?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