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整个人状态特别好,每天跑步5公里,跳绳500个,体重也很稳定。
稳定9月26日感觉身上有小红点,有点痒,以为是蚊子咬了,后来才发现是过敏。
27号嗓子有点不舒服,鼻子有点不透气,早上依旧跑步,跟小伙伴一起跳绳。
27号上午到药店过敏药息斯敏,每天一粒,晚上到诊所拿的防风止痒颗粒,顺便喝了一包感冒颗粒;
28号过敏稍稍好点,没有新的发展,依旧痒,继续喝感冒颗粒;
29号,过敏的小红点开始枯萎,感冒的症状是有痰,嗓子有点哑,下午去社区医院,医生说喉咙发炎已经好多了,需要再服用化痰的药。
不过是三天的小恙,就感觉状态不太好,记录是为了总结,第一,24号户外,不该到深山野林,导致过敏;第二,27号早上不该跑步,应该休息;第三,有病不能扛。
身体有自愈能力,自忖经常锻炼,身体状态不错,但是身体已经提出警告了,就要休息+吃药。
要找回好状态,什么是好状态,身体OK,思维OK,情绪OK,不焦虑,不着急,不纠结,整个人会很好。
反之,不太好。不太好的时候,就去找寻。
没有一劳永逸,永远要重新开始,重新寻找,重新找到好的状态。
想要有更好的状态,无非是两个方面,输入VS输出。
输入靠什么?最好是靠经历,像懂懂,他可以见很多人,也有气场、见识和阅历,能够给他人提供能量;普通人靠什么,靠阅读。
阅读本身靠什么,靠环境,氛围和兴趣,我的书到处都是,随手摸起来就看,遇到不懂的就用手机查,查典故,查读音,再感兴趣就开始记录,梳理写下来,概括事件,后面是自己是感想。
输出什么?有价值的观点,如果没有,就输出自己的思考,有思考就会成长。不做作,不抒情,就谈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状态,这样的写作,自己不累,容易进入心流。
时间久了,积累多了,自然会从量变到质变。
前提是有思考,哪怕是肤浅的,汇小溪成小河,汇小河成江水,直至到一种静水流深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