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笔记
《暗网》读书笔记

《暗网》读书笔记

作者: yijunt | 来源:发表于2020-09-09 23:41 被阅读0次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出版


    暗网就是传统搜索引擎搜索不到的网站,包括:密码受保护的网页,不链接外部的网站,只对“内部人”开放的隐藏内容,有时也被称作“深层网络”。暗网,也泛指各类惊悚诡异、让人不适和极具争议的网络暗角,是想象中的罪犯和各式各样的霸凌者的领地。

    阿帕网,以及它后来的形式——互联网,都是基于提高学者共同工作效率的原则而建立的:一个开放、分散、便于使用且免审查制的网络。这些原则定义了互联网的内涵:一个不限用户数量、信息和想法的无极限的世界。

    这种创造性和革新性构成了暗网最典型的特征:没有限制,打破束缚,可以不经审查自由发表观点,对于任何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都能得到满足。而这些,正是人性中最危险、迷人且独特的侧面。

    网络是散布言论的绝佳去处。网络俨然成为世界范围内各政治团体发展的重要平台。评判价值是非及事件影响力的战场正逐渐转移到网络世界。

    网络世界已然成为种族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的避难所,在此极端政治分子得以发声,宣传政治理念并号召支持者们加入。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社交媒体的热衷源于内心深处的渴求、寻求同辈认同、深层次的群体需求,以及与生俱来对名气的渴望。分享个人的私密日常,其实就是满足人人都有的内在需求的捷径:对赞誉、亲密关系、归属感、自尊,以及社会认同的各层次需求。

    社会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行为传染”(behavioural contagion)。之所以会有维特效应,是因为人类是社会的产物,我们会效仿社会中他人的行为,也会学习并模仿周围人的行为。行为模式的传播方式与疾病传播并无大异,在药物滥用、青少年怀孕、自残、肥胖症的相关研究中都曾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不过对幸福感和人际合作的研究中也出现了相似的结果。

    在某些特定情况中极易触发维特效应:当事人的死亡具有浪漫和英雄色彩(维特即是如此),且受到外界大量的关注和同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次在媒体大篇幅报道自杀行为之后,紧接着就会引发大规模的维特效应现象。

    有学术研究显示,自残及厌食症的行为动机来自同一个源头:释放焦虑感、孤独感、疏离感及自我厌恶的情绪。阿马利娅越感到痛苦,且将这种痛苦的感觉公之于众,就会获得成员们更多的同理心及关注度。对于那些缺乏自尊心,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没什么朋友的人来说,能够在网络中得到回应,沉迷于此也不足为奇了。

    互联网的出现却改变了人们呈现及经历这些心理疾病的方式。

    2008年,世界超人协会改名为“人类+”,目前依然是最大的超人主义者官方组织,他们拥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钻研最前沿的科技,研究领域涉及延长寿命、抗衰老、机器人、人工智能、控制论技术、空间移民、虚拟现实、人体冷冻等。不过,大多数的超人主义技术还是聚焦在寿命延长,以及提升人类大脑和身体素质等方面。

    “人脑上传”(人脑仿真技术):通过技术将人类大脑内容物、精密结构、大脑回路及电信号转移至电脑芯片。安德斯认为,如果可以成功复制,将与真正的人脑没有差别。终极目标,就是获得永生,或者长生不老——一万年左右。

    泽尔赞认为,更为糟糕的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离不开科技的支持——通信交流、存取款、购物,等等——人类的能动性、自立性,甚至最终个人自由都会面临被剥夺的命运,“如果生活的一切都依靠科技来完成,渐渐地,人类在任何意义上都不会是一个自由人”。对泽尔赞而言,没有比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更忧心的事情了,“互联网是当下最糟粕的一种文化,而这个结果都是因为人们过于依赖科技所造成的”。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作家撰文指出,网络刺激可能会导致长期的健康问题,例如科技焦虑、信息窒息、疲劳综合征、认知负荷过载及时间荒等等。据泽尔赞称,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丢掉科技,通过大规模的去工业化及所谓的“野性复兴”行动,回归文明之外的原始生活方式。

    如果说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是超人主义理论的鼻祖,那么无政府原始主义者的先驱理论则是亨利·戴维·梭罗的作品:回归自然。

    科技常常被认为是“中性”的,然而具体说来,它其实是权力和自由的载体。超人主义者认为,技术为人类提供了横跨宇宙长生不老的可能;而另一边,无政府原始主义者则认为,技术不过是用来压榨及控制他人、泯灭人性的工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暗网》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cu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