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本人所在行业首次大改革完成后,我从繁华的中心城区办公楼搬迁到了2公里以外当时的城郊结合部,严格来讲还是郊区的单位新办公楼上班。
这栋大楼主楼有20层,塔楼还有三四层,是当时市区最高的建筑。我的办公室在17楼东头南面的第一间,也是整栋楼唯一一间只有三面实体墙,南面1米多高的不锈钢护栏外则是当时最流行的玻璃幕墙。
崭新的办公室,崭新的设施,开阔的视野,让我心旷神怡,工作更加勤奋努力。进入新办公室以后,新的机制在逐步建立中,改革仍在不断推进中,我整天很忙。
在其他同事偶尔中午午休时还偷闲去塔楼观看市景的情况下,我却没能把握天时地利的优势资源,几乎没有时间享用这间办公室独特的观景台功效。
而每次来我办公室办事的单位同事或客户或客人,就连本单位的领导们也无一例外,都会驻足站在玻璃幕墙前,透过浅蓝色的玻璃,居高临下饱览窗外的景色,偶尔也会发表一点观感。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们入驻新楼办公不久,市企业家协会来我单位开会,会场就设在与我办公室隔壁的会议室,我又是会务工作人员。那天几乎所有与会的企业家或代表都到我办公室观赏了一下市景。
透过隔着厚厚的玻璃,往楼下望去,不仅大院内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也尽收眼底,还能看到整洁的院落、造型设计新颖别致的花坛和花园,特别是花园内用灌木做隔墙的迷宫最能吸引眼球,在楼上能俯瞰整个迷宫的全景,有的在楼上观看后,下楼还会实地去体验一下。遗憾的是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不能用手机拍照。
稍抬头便能看到三四百米开外的蒸水河,从城市的西边缓缓地流向东面,穿过铁路桥、蒸水公路桥和青草桥,最终汇入湘江。河中不停传来挖沙船的轰鸣声或运沙船的马达声。
对岸的河滩上一座座沙山,被源源不断的大卡车运往市内建筑工地。河沙似乎跟河水一样不要钱,而且取之不尽。
好在有关部门及时刹车,蒸水河得以恢复往日的宁静,两岸河堤建成风光带,昔日的“沙山”也变成了绿地,草长莺飞,河水碧绿碧绿。夕阳下的蒸水河那才是真正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视线顺着蒸水河的流向,能看到湘江与蒸水交汇处的石鼓江山,只是那里建于唐代元和五年,在衡阳保卫占中毁于日寇炮火的石鼓书院当时未能得到恢复重建。如今千年学府的石鼓书院已重新修建开放。
说到石鼓书院,还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1998年初,国家邮政局准备发行“四大书院”邮票时,曾派员到石鼓书院实地考察,因“只见山石,不见书院”,结果本在“四大书院”之列的石鼓书院让河南的登封嵩阳书院取而代之。
所以,至今中国的“四大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是没有争议的,而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与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到底谁是第四大书院,是有争议的。
2006年当地政府重建石鼓书院。2009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第二套“古代书院”特种邮票才将石鼓书院列入其中,并在该书院广场举行了隆重的邮票首发式。
那时市区的高楼大厦不多,天空晴朗的日子,屈指可数的高楼都能看到,远处位于湘江边的工行大厦,莲湖广场对面的神龙大酒店,近处的供销大厦、公路大厦……
偶尔还能看到现已拆除的西合铁路,上面运送货物的火车在铁轨上懒洋洋地缓慢行驶,那鸣笛声都有气无力,好像在告诉人们,这条城区铁路的生命极限就要到来。
的确,没过几年这条铁路就寿终正寝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一条并不宽敞的公路,但却缓解了主城区多处交通“肠梗阻”老大难的问题。
经常也有客人在观看一会城区的景色后,会不自觉地大叫地声,原来他在楼房林立的城区中看到了自己单位的楼房或自己住的楼房,然后指着告诉同来的人。
有时,上级或同行单位的领导来了,如果到了17楼,相关人员也会陪同客人到我办公室来参观市景。
我在这间办公室工作了两年多的时间,但一直没有很好地观赏过白天城区的景色,但那些日子晚上加班较多,我所看到的也是大多数人没有看到的五光十色的城市夜景,这也许就是作为当时的办公室主人享受到的特权。
后来,因为工作岗位的变动,我虽然一直没有离开这幢楼,但办公室上上下下变动了好几次,有低一些的楼层,也有更高的楼层,尽管城区的景色越来越美,但无论哪个办公室我都没能看到这个办公室更多更好的风景,所以我也常趁去那个办公室公干之机,顺便来个故地重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