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有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家,其书法集合了各家之所长,作品受到了后世的康熙、雍正、乾隆等三代帝王的赞赏;其绘画追求平淡天真,讲究笔致墨韵,影响了明清画坛数百年。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位生于明代的书画家,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
号思白、香光居士,卒后谥“文敏”
董其昌可谓是明朝书画史上的一座高山,他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是书画艺术的集大成者。品字、论画、记事、评诗、话禅,董其昌总能将个人的艺术审美融入于古韵之中,这也使得其作品既不偏离大道,却又自成一格,受到无数人的推崇。
《浚路马湖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末的书坛,常被董氏飘逸灵秀又别有韵致的书风所笼罩。他以禅宗入书,独创出一种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秀雅风格。书体既有颜真卿书法的筋骨,又不失赵孟頫书法俊秀飘逸之风姿,被认为是集古法之大成者。其书在当时达到了“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之境界。
《致陈继儒两札》
到了清朝,董其昌的书法受到了康熙这位“千古一帝”的极力的推崇,据《石渠宝笈》记载,康熙帝临摹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多达36件。他广集董其昌书作字帖,当时存世的董其昌佳作,除了因有“玄”字而触犯御名的(康熙帝本名爱新觉罗·玄烨),其余几乎都被搜罗进了宫。
康熙帝对董书的喜爱与推崇,建立起了以董体为审美导向的清初书坛,一时间,以董书风格为首的文人书风大行其道。后来,雍正帝也追随其父,走董其昌流畅和美一路。
到了乾隆时,董其昌的书风依然受到推崇,被视为“正宗”,对清代书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因如此,生于明朝的董其昌也成为了“清代最有影响力的书画家”。
《山水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的书法可谓成就颇高,而少有人知晓的是,年少时他却曾因字丑而遭遇挫折。
董其昌出生于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年幼时家境贫寒,于是他刻苦读书,希望通过科考出人头地。17岁时,满腹经纶的他在资助下参加了松江府的会考。当时他写下了一篇自己非常满意的八股文,认为必能夺魁。没想到放榜时,自己却排在了亲堂侄董原正之下,屈居第二。董其昌十分失落,便去究问原因。原来,当时的知府嫌他试卷上的字写的太差,所以文章虽好,却未取得榜首。
因字丑而与榜首失之交臂的打击,深深刺激了董其昌。此后,他开始发奋学习书法,从唐人颜真卿的《多宝塔帖》学习,后学至魏、晋时书风,临钟繇、王羲之法帖。十多年的刻苦努力,为董其昌的书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同源的山水画也引起了他的兴趣。
《三世诰命卷》
在绘画上,董其昌采用了“以书入画”的方式。即将书法的笔法融入于绘画创作之中,用书法中自由的线条代替传统绘画中刻板、拘束的笔触。又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的皴、擦、点划之中。在他的画笔下,山水景色被简化为书法用笔,笔墨自由发挥,力图达到墨自笔生,笔以墨显的境界。
《关山雪霁图》
故宫博物院藏
“以书入画”的方式,使他在绘画时更关注笔触,画作也以写意为主。他的画中之景常与真实的景物有所差别,形象上也是随意安排,仅为满足构图需要,却与生活中的实物有所不同,并多了一分浪漫主义色彩,观来文雅流畅。《画史绘要》中,也对其画作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书画合璧卷》
董其昌“以书入画”的创新,看似是直接搬用了书法学习时的经验与体会。其实在入门绘画时,他也“师法古人”,不仅临摹前人作品,更对其风格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李思训写海外山,董源写江南山,米元晖写南徐山,李唐写中州山,马远夏圭写钱塘山,赵吴兴写霅苕山,黄子久写海虞山。" (董其昌 《画旨》)。
总结了前人画作的特点后,董其昌发现此前的山水画,常是画家对不同山水地形地貌的客观反映,即先将自然风貌进行归纳、简化,再据此进行绘画与创造。对此,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董其昌承认自然景色的奇巧独特,也学习并继承了前人的绘画基础。但另一方面,他认为画作应利用笔墨之妙来创出精妙。因此,他才将绘画的重点放在了笔和墨的运用上,以“以书入画”为法,进行了创新。
《九峰寒翠图》
天津博物馆藏
董其昌用具有抽象性的山水来代替写实状的景物,在作品中表达自然的内在美和形式美,一反前人以描画自然为审美标准的美学观点,对后世绘画审美风格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擅长书法的他,又喜在山水绘画作品上题以诗文,使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极具抒情之意境。他的绘画也因此被认为是文人画追求意境的典范。(文人雅士藉绘画以抒发胸中逸气,不求工整与形似,不讲目的与价值,随兴所至,表笔墨之趣,抒内心之境。因兼具文心、诗情、画意,故得名文人画。)其作品,更成为了海内外收藏大家们不断寻觅的目标。
《潇湘白云图》
辽宁博物馆藏
融书于画、书画俱精的董其昌,完美的诠释了历来人们关于“书画同源”的观点。而谁又能想到,曾心系仕途的他,竟是在一次因字丑而“失意”后,才与书画结缘,成为书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字丑降榜”的打击后,他发奋学习书法,一学就是十年。在这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练字的目的早就从科考入仕转为了个人志趣。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在临摹中总结创新。对前人大作不断的临摹观察与悉心研究。使他熟练掌握了书画的基础技法。这为他“以书入画”的创新,和“仿古变古”的主张,提供了底气,使他在书法和绘画上,均自成一格,为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董其昌
他的书法墨“淡”字“雅”,他的画作平淡写意,这位兼善书画的艺术大家虽早已离世,但就像他也曾临仿古人一般,其留世的作品,依旧是我们效仿学习的重要素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