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雨水多温度高的京城伏天里,老槐树依然守护在街道胡同两旁,偶尔见到一丛丛紫薇的花团锦绣。满眼里一如既往的都是外地游人,无论机场、车站、宾馆,还是景点、饭店、酒吧,人气蓬勃与烟火旺盛,彰显了这个时代的气象星辉。
到京城不逛逛胡同老巷,就不能说真正去过。打卡现代的地标与靓丽,或者名胜与风光,也代替不了近距离接触感悟老街巷老建筑老事物的历史痕迹,两者的结合才会有真实的画面与观感。
(一)都说东交民巷是北京最值得溜达的胡同之一,一直想去感受感受那独有的历史沧桑。
东交民巷曾是各国使馆的所在地,现存建筑有法国使馆、奥匈使馆、比利时使馆、日本使馆、意大利使馆、英国使馆、美国使馆等。除此,这里还是一个汇集了教堂、银行、俱乐部为一体的欧式风格街区。这些现存建筑均保留原状,充满了浓郁的异域风情。
漫步在这个胡同老巷里,看着映入眼帘的一排排西洋建筑,尤其是红顶的小洋楼、西式风格的门楼、哥特式风格的教堂与玻璃花窗等,仿佛让人穿越到了欧洲的感觉,也有点点来到了百年前北京城的意味。在街道两旁一排排满脸皱纹疤痕,却又枝繁叶茂,顽强生长的老槐树相伴下,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历史故事及叙事氛围。
据说东交民巷是国内最长的胡同,全长1552米,从天安门广场东路,延伸至崇文门内大街。这条见证过大清的衰亡、民国的风云和新中国变化的胡同,更是京城里一个最具厚重历史感和国际化象征的代表,却也因此有着最沉重的历史印记。街边的老槐树自始自终见证了这一切的岁月变迁。
对于游人来说,这条胡同四季皆宜,无疑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我溜达其间,不时有往来的游人或步行或骑行,沿途观赏并拍照或留影。那天挺闷热的,这里的老槐树遮挡着天上的强光与炙热,我在斑驳迷离的树荫之下,自由的漫步、凝视、沉思与拍照。
一路下来,遇到几伙拍婚纱照的,主要集中在法国邮政局旧址和圣米厄尔教堂门前。这两处也是游人打卡拍照最主要的地方,我当然也不例外。
法国邮政局旧址,位于东交民巷19号,主体为砖木结构,临街墙体东西两侧各开一门,并砌有六扇连续拱券式大窗。这里是整条胡同最美路段之一,据说是拍民国风的首选。
圣米厄尔教堂为哥特式风格,又称东交民巷天主堂,位于东交民巷甲13号,是北京城区最小的天主教堂。据说教堂内天使的雕像和精美的玻璃花窗是最美的亮点。看来这里是拍婚纱照的好地方。
事后在查看有关东交民巷资料时,看到有两位专家撰写的书籍和文章里,对东交民巷的评价最是中肯而权威。
王之鸿在《东交民巷》一书中写到:东交民巷是一条街巷,是一条著名的街巷;东交民巷是一个街区,是一个沧桑的街区;东交民巷是一部史书,是一部凝重的史书。自1901年至2001年,整整100年。东交民巷这部凝重的史书记录了中国人民蒙羞忍辱的历史,也记录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
也正如王建柱在《北京东郊民巷的历史沧桑》一文中写到:在历史上,没有哪一条街像北京东交民巷那样,写满了清末民初中国政治的叱咤风云;也没有哪一条街像东交民巷那样,记录了中国近代史百余年来的国耻与悲哀;更没有哪一条街像东交民巷那样,表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辱的铮铮铁骨。
而如今的东交民巷则显得宁静而普通,热闹而特别,因为它自然成为很多游人打卡历史画卷,自觉接受家国情怀熏陶的现实场景。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这些建筑与老街巷就象一部近代史教科书,提示我们不忘初心,奋发进取。
(二)京城值得逛一逛的胡同老巷很多,我查了一下,就选在了雍和宫跟前,就在这儿一个挨着一个的随便转转吧。
在东交民巷外的某个道口,叫了个滴滴打车。去往雍和宫的路上,但见广场上、路边的游人络绎不绝。伟人纪念堂外、城楼门口等热门打卡地都排起了长龙,团游的散游的一波接一波,车被堵起来走走停停。这个伏天暑假,京城好火热的氛围。
雍和宫大街两边的胡同很多,挺有名的也不少,比如国子监胡同人气就很旺,著名的京城孔庙与国子监就在这儿,遇到好几伙全国各地来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少年们。走在胡同里,任谁都可以感受到一点点老北京的文化氛围。
这里不仅有红墙绿瓦和彩色的牌楼,还有各种冷饮小吃店和绿荫小巷子。逛累了,就随意进入了一家名叫秀冠的小咖啡屋,要了杯金桔柠檬茶个热的美式咖啡,在空调房内闲坐凉快歇息。
方家胡同游人极少,在里面走了走,在老槐树的荫影下,显得极其安静,与国子监胡同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名气彰显的神圣之地,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市井民居之地。各自代表着京城老胡同的内涵,共同撑起了京城老胡同的历史文化与日常生活特色。
早就想去什刹海感受一下了,恭王府又距离前海很近,当然要去的。还是坐地铁转去恭王府要快捷多了。这里比雍和宫人都要多,虽然没有烧香拜佛的人流。人挤人都不知道要看什么,看看一座接一座的大宅院,还有后面的私家大花园,累的很。
可能还是和珅名气大啊,生前贪财弄权,一生荣华富贵。死后又被演绎不绝世人皆知,能够吸引世人骨子里某种名利场与好奇心吧?!
从恭王府步行来到什刹海,穿过拥挤的小巷子,看到前海才有了赫然开朗的感觉。池塘里荷花还在最后的争艳,游船还在闷热中奋进着不屈的活力,穿梭在荷花荷叶间,让背景画面里古老的建筑似有了青春的气息。荷花池边上总有一些画者,在素描着靓女的花容月貌。
走累了热了,就在前海边的吉六茶馆二楼坐一坐,空调下凉快凉快,点了杯热饮的洛神乌梅汁,爽爽干渴的身心,觉得舒服多了。
晚饭原本要在前海附近一家云南菜馆“茶花妹子云南餐厅(地安门店)”解决的,然后夜游后海。结果需要排队半天等座位就放弃了,还是先玩完了后海,再回到宾馆驻地附近吃吧。
从前海转到后海,也都是那些老建筑老胡同老槐树的身影,掩映在胡同里的或水边街道旁的各色酒吧成了这儿的主场,很多游人只是走过路过看看热闹,并没有进去体验的想法。
傍晚去到什刹海后海酒吧一条街玩耍一下,体验一番,感受一下与蓉城九眼桥酒吧一条街的异同。也许感觉还是一样的贵,一样的“宰”,一样的“乱”?那些酒吧聚集有名的地方,一般都是吸引外地人去打打卡,常常网红而实不至。
至于宰不宰的,就看有钱没钱了,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当然这个“乱”也不是指乱七八糟的东西,而是指人多人杂,人挤人聚,在热闹之下还需要保安维持秩序。
看来还是那些名气不怎么彰,单个不聚堆,规模小点的,本地人下班后常去的,或许更有味道,更有温情吧。我个人觉得,京城亮马河风情街的夜晚氛围就比后海要好,蓉城芳华街的小资情调也好于九眼桥那边。
(三)七点半在拥挤不堪的地铁8号线上,遇到一个小女孩在看刘慈欣的《流浪地球》。那么拥挤的车厢,她居然看得旁若无人、津津有味。依靠着临门的扶手,全不在意一站接一站上上下下的人流。
记得以前有人说:日本的地铁上人们都在看书,中国的地铁上人们都在刷手机,结论是日本人爱学习,中国人爱玩。曾经还信以为真了,后来地铁坐多了,才明白不是那么回事。
还有人说日本的地铁上网络信号差,刷不了手机,我也是半信半疑。
我以为,中国人多,那些有地铁的大城市里很多线路,常常是站立而拥挤的,怎么来看书?!不方便嘛。
还有上班很累工作很忙,早出晚归的刷刷手机,放松一下也未尝不好,大可不必上升到扣帽子的程度。
况且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生活习俗与文明素养的差异,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也没什么好比较的,更无需大惊小怪了。
就像京城与蓉城,无论自然风貌,还是历史人文;无论风土人情,还是生活习惯,各方面的差异明显,怎么去比较去评判呢?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喜欢。彼此尊重各自特色,共同发展就好。
散步在京城的胡同老巷,深刻感受到它在高大上的背后,有着历史文化的厚重无比,还有天南海北的仰慕者络绎不绝。
与蓉城相比,因为气候差异,虽然绿植差强人意,绿荫尚显不足,但到处都是老槐树,也是一大特色。
放眼路旁的老国槐矗立遮盖,白色的槐花挂满树枝,落满步道草坪,任凭行人踩踏成泥。或者铺满车身,点缀在黑色白色灰色等各种颜色间,在匆匆忙忙的往来中还有点别样的味道。
京城大街小巷的国槐与蓉城老街古巷的榕树(黄葛树),各自见证甚至代表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分别书写着或者表演着时代的篇章与未来的音符,让我们反复体验着当下风彩多姿的生活。
国槐,人称“玉树临风越千年”,寓意吉祥、幸福、美好。俗话说得好: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门前一棵槐,财源滚滚来;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门前三棵槐,升官又发财等等,表现了槐树的生生不息和独特价值。
据说自西周以来,中国人种槐、用槐、赏槐、敬槐、护槐、爱槐、咏槐,凝结成中华民族独有、厚重而广博的槐树文化。之前我见过种植生长槐树最多的就在陕北延安、榆林,或者蒙南乌审旗、苏里格“五加一”等地方。
而榕树的寓意也非常丰富,健康长寿(可以成活成百上千年)、富贵吉祥(可以驱邪避煞)、爱情到来(可以挂上红线祈求好姻缘)、繁荣旺盛(可以独木成林,每根树干都凭空往地下扎根,生命力顽强),这些寓意都体现了人们对榕树的喜爱和敬意。
小时候就明白老黄葛树都让人敬仰,即使在那个大力砍伐树木的年代,起伏不平的丘陵山脊上,也能远远的看到像巨伞一样,硕大无比的老黄葛树,令人印象深刻。
在我去的比较多,也比较熟悉的大城市里,那些老街上的老树,最有印象的当属蓉城里的老榕树,京城里的老国槐树,还有长安城里的老梧桐树。
它们与这座城市一起经历了岁月沧桑,历史的痕迹如缘分一般,深深扎根于那片土地,漫步其下,有一种沉静安然的舒适感。
一天逛下来,我觉得,京城胡同老巷里,如果没有老槐树的荫庇与守护,就似缺少了生机与灵气。那些胡同边上的老建筑老房子,如果没有老槐树的见证与陪伴,就似缺少了庄重与威严。
特别是那些红墙绿瓦的殿堂楼阁和红柱绿瓦的亭台长廊,如果没有老槐树枝繁叶茂的簇拥与映衬,就似缺少了高尚与光辉。
京城的胡同老巷还没有转玩呢,以后还要去现场继续寻觅体会,深入感受历史人文韵味。比如,南锣鼓巷、帽儿胡同、烟袋斜街、金鱼胡同、琉璃厂、杨梅竹斜街等。
一条条老胡同老街巷,一栋栋老建筑老房子,一棵棵老树木,一块块老石板,都是一座座老城市的历史见证、厚重背影与岁月痕迹,也是它们生生不息的生活记忆、生命之力与文明传承。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