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假设是自上而下方法论的核心原则的实战落地。它要求团队在项目初期还没有进行实地调研和缺少必要专业知识输入的大背景下,用假设方式来准备可能的方案选项。这套方法对于结构化战略思维的初学者来说无疑具有挑战性,因为此时凭空提出假设很有“拍脑袋”之嫌,和习惯性先夯实基础才能发表意见的厚积薄发的自下而上做事习惯截然相反。
值得强调的是,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中最具创造性的过程,一般提出的假设只用于内部讨论,而杜绝向外透露。因为在这个阶段生成的假设是没有经过实地调研证实的初期想法;而为了激发盒外思维和创造性,本阶段鼓励不拘一格地提出想法,产生的假设必然会有浓重的“拍脑袋”之嫌。过早地向外透露会被认为不专业,最终要输出的是大胆假设后,仔细验证过的真知灼见。
头脑风暴是提出假设的关键举措,也是战略咨询公司最常用的解题工具之一。它采用一种非正式的讨论方式生成关键思路或观点。头脑风暴既可以应用于针对问题的整体,也可以应用于聚焦细节层面的主题。
头脑风暴与一般业务研讨有明显的区别。在心态上,它要求团队成员以放松的心态参与讨论,不要努力显示自己的聪明或高明。在讨论中,任何观点都是平等的,没有哪个观点是“愚蠢的”。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头脑风暴的成员自由畅谈,对事不对人地坦诚反馈,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每个意见。
在内容上,头脑风暴并不把“专业性”放在首位,甚至鼓励基于直觉的发散思考,但在发散中锲而不舍地寻求隐藏的结构。
在形式上,头脑风暴一般发生在有白板的会议室。团队选出一名协调者,他手持白板笔,主要责任是组织大家讨论并把要点总结、归类、提炼书并写在白板上。在一场头脑风暴会中,麦肯锡核心项目团队一般有3~5人,外加其他参与者,理想的人数应控制在3~8人之间,以确保讨论中的互动和个人贡献的最大化。
头脑风暴的发生频率并不固定,它几乎可以发生在问题解决过程的任何阶段。在麦肯锡战略项目小组中,头脑风暴几乎是每天都发生的小组活动。头脑风暴在项目初期至关重要,尤其在定义问题、结构化分析和提出假设阶段,它会直接生成“第一天的答案”。
头脑风暴遵循3个原则:差异、平等和发散。
“差异”是对假设本身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头脑风暴参与者的要求。头脑风暴鼓励不同的视角,因此,迥异的背景直接带来思考角度的多样性。
如果参与者有相似的背景,就会导致思考同质化严重,群体讨论和个人思考的结果就会趋同,因而失去了一起讨论“风暴”的意义。
麦肯锡在招聘时就有意识地避免同质化。招聘有MBA和博士两种学历要求,其中,顶尖MBA学院的毕业生本来就来自不同行业,因而背景多元化;而博士生专业也千差万别,绝不拘泥于管理相关专业。
“平等”能保证头脑风暴参与者破除壁垒,不受限制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如前所述,在讨论中没有任何“愚蠢”的假设,也没有“更重要”的假设,头脑风暴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百家争鸣。
即使是头脑风暴的主持人也没有特权,不能拒绝合理的假设。只要相关,不管多么“反常规”,也不论是实习生还是合伙人提出的假设,会议主持人都要平等地将它们写在白板上。
头脑风暴要有创造性。提出的假设可以是天马行空“发散”思维,越是盒外思维就越能挑战已有的固化思维,带来突破性创新的可能。
头脑风暴鼓励用其他行业的成型经验跨界解决手中的问题。各种假设提出之后会被汇总整理,实践证明,那些“发散”不好归类的假设反而会给问题解决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