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背负着虚无和困顿前行

背负着虚无和困顿前行

作者: 胡锐1981 | 来源:发表于2019-02-21 00:06 被阅读0次

                                                    ——侧记我的2008

      

    1

      一个充满反思和怀疑的具有强烈的精神自觉的人,无论处于什么位置,从事什么行业,永远都是一个充满无法消除的困惑的人。哈姆雷特式的两难选择是经常遇到的事情,艰难的选择之后随即陷入了更强烈的困惑之中。因困惑而走向虚无,是没有信仰的人的最终结局。本来已面临信仰危机,心无所依的人何去何从成了横亘在现代人心灵上的一块巨石。于是,堕落、嬉戏、同流合污、自甘平庸、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把曾经的理想和坚持都尽情抛弃,只是偶尔的精神自觉使人在半夜醒来,睁大眼睛望着天花板,望向窗外,望向黑夜,望向无穷的远处。

      2008年,我正经历着这样的精神痛苦,再加上物质上匮乏和生活上的不如意,我曾感到心有千钧巨石。我明白,我这不是我想要的完美生活,然而为了生存,我不得不低头在狭隘闭塞的乡村中学担任着高三毕业班的课程和其中一个政治班的班主任。

      毕业出来工作两年,在应试教育的实质下,教学实践离我大学时的理想甚远,但其实我又早已预料。因为我也经历过高中的日子,在试卷和作业漫天飞舞中艰于呼吸,仅存的“我要上大学”的信念使我坚持下来。现在,我有回到以前我所厌恶的教学模式下教导我的学生。是的,我也有了自己的学生。恍如昨日,我也还是一个要接受人家管教的问题学生。然而,我和我的学生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可以称为“80后”,只不过我在八十年代初,而他们已踩在了八十年代的尾巴上。

      “80后”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的划分,“80后”成长的一代人由于适逢改革开放不久,父母都出外务工,所以大多数都是缺乏父母的贴身关爱的一代。可是,在开头和尾巴上的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无论是成长的物质资源还是精神资源,我们都处于迥异的时间轴上。或许他们物质上都不会太匮乏,留守孩子的问题在他们的身上也得到明显的呈现,或者说,他们就是留守孩子的缩影。

      2

      在工作的前两年,即2006——2008年,我因为高中读的X科是历史,大学又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的知识,对高中的教材未曾熟悉,且一毕业就担任高二的课程,紧接着就跟上高三,所以一直致力于熟悉教材,熟悉考纲,把教材的内容和考试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虽然教材的内容很简单,可是在应试教育下,必须通过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大量的习题,特别是历年的高考试题来熟悉教材内容的考法。

      前两年我的时间就花在了班主任工作和大量的备课、做题之中。看书的习惯虽然未曾停下,但都是断断续续的,且未作什么读书笔记和深入的思考。我对以前的同学说,我的前两年差不多荒废了,这荒废是指对自己的爱好和理想的失去耕耘的恒心和坚持。这换来了我的专业成长,让我迅速成为一个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

      第一年的时候,我有时兴之所至还会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讲金庸小说,有时候还会拿吉他去教室弹唱,经常在课堂还有几分钟结束时让学生上讲台唱歌。

      这一切随着升入高三嘎然而止。

      精神依然是苦闷的,但在世俗生活中我不会也不能把自己与周围的人区分开来。我本身就是世俗中的一员,只不过我只是比他们多了一点点虚妄的爱好罢了,所以我也过着平凡而并不充实的生活。

      这时精神之我与世俗之我并未截然分开,一边享受着世俗意义上的快乐,一边保留着精神家园。

      其实没有谁可以超脱于世俗,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像鲁迅说的,生存还是第一位的,只有生存了才能谈发展。

      3

      真正恢复读书写作的习惯,是在2008年的暑假。我班的高考成绩差强人意,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和优秀学生的转班,不是特别突出,但总算完成学校交付的任务,未可强求。扪心一句,虽然在开学不久收到校长的批评,但我在这一年中是兢兢业业地全心应付自己的教学工作的。是的,只是应付。

      2008年5月27日,父亲由于意外导致右腿右手骨折,右额骨裂,且脑内有积血,在医院住院将近一个月,花费将近两万,也终于体会到“穷人最怕有病”的话的无奈。医院就是一个无底洞,你扔进多少它就能吞掉多少。

      暑假的时候哪里都不能去,就呆在学校里经常上网。那时候刚好NBA是休赛期,无篮球可看,便在网上漫无目的的阅读文章。最先看到的有感触的是“作”家顾晓军对鲁迅的谩骂和污蔑,出于对鲁迅的喜爱,终于忍不住提起久违的笔,挥笔六千余字写下驳文《“作”家顾晓军批判》,一书胸臆,写完之后才发觉自己依然能写,依然有着自己的思考和锐气。紧接着,又读了于仲达的一系列文字,并与之结识,虽未曾深交,但从他的行文中窥视了一个民间思想者的成长历程,不禁仰慕不已,遂再次勾起我的遗失的文学之梦。

      一个人在一生之中总会无意中遇上几个人、几句话直接撞击你的心扉,让你有敞开心扉的冲动。于是,读书写作也勤快起来。

      4

      那时候我,经常问自己:我需要的是什么?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果我都不知道我们需要的是什么,那么我们浑浑噩噩的度日只是虚掷我的光阴和青春。

      也总是有人问,你写这些文章有什么用?我无从回答,因为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换不来权,换不来钱,换不来地位,倒不如踏踏实实的做点兼职。可是我却放弃不了这些虚妄的爱好。

      我想,或许我沉醉于阅读和写作只是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吧!但有时我却发现写下那些文字的时候,有一个更大的虚无俯视着我,让我无所适从,不得不寻求一些我颇为反感的方式打发日子。

      为什么有精神追求依然会无聊呢?真的像叔本华所说的,这世界本就是充斥着无聊和苦闷的,我们不是被无聊困扰就是被苦闷包围吗?

      在2008年,我对自己说,要从职业向事业转变。

      在2008年,我对自己说,教育只是我的职业,启蒙才是我的事业。

      刘铁芳说:“教育启蒙在指向教育对象的同时,也指向教师自我,指向教师自身的生命姿态,指向教师作为实践者的主体意识的提升。我们在关注教育对象时,其实我们也在显明自我。实际上,教育启蒙的首要对象就是指向自我,指向教师生命状态的完善。”P108(刘铁芳:《给教育一点形而上的关怀》)

      面对教育我还是一个门外汉,我的教育启蒙更多的还是对自身的启蒙,对自身的提高。

      路还很长,以后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也正是我们对自己的生命的未知,才使我们对生命兴致盎然吧。倘若我们早知道自己的结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坐以待毙。

      但无论怎样,我依然还会继续背着虚无和困顿前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背负着虚无和困顿前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ll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