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很多次,有的是在平时的工作日里的教研或者其他的讲座,也有的时候是上级部门或者机构组织的专题的学习观摩等等。每年如此多的信息量进入到我们的大脑,但是最终的结果很多时候是学的多而杂,却没有深入地抓住一点,造成有些工作没有一个新的起色。
工作和学习,我们常常会割裂开,认为工作就是要备课上课批作业管学生;学习就是看名家讲课、讲座、案例等等。当两者距离逐渐拉开以后,工作变得索然无味,学习变成了拿来主义,每遇公开课或者论文写作,统统地拿来。如此,让人渐渐地觉得拿来变成了一种理所当然,而自己思考的东西越发弥足珍贵,原本是“我中有你”,最后却成了“丧失自我”,所以搞得自己的工作或者学习都找不到方向,因而变得越发的迷茫。
工作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学习。
王阳明说要事上练。你要备课,你就要有意识地创新;你要上课,你就要贯彻教学的新理念;你要批改作业,你就要想法让孩子们喜欢并正确完成,你要管学生,你就要迸发爱心耐心细心把工作做好。因此可以说,在工作中磨练自己是最好的修行,也是最好的一种学习。在工作的情景中摸爬滚打应该是一个人最好的成长路径。
在工作中,我们更多地是一种修身,这是学习的前提条件。遇事问心,良知便会闪现,知道自己最讨厌的事,便知道了学生讨厌什么样的老师;舍弃了自己的私利,便知道学生最希望老师做什么;祛除心中的懒惰、不负责任,于是工作中便忙中有乐,自己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好也是一天不好也是一天,我们为什么不让自己美好地过一天呢?修身是为了工作质量的提高,提高工作质量来自于修身。修身是体,工作是用,致良知就是这其中最好的诀窍。
日本稻盛和夫(世界著名实业家、哲学家)曾经这样说。“工作造就人格,就是要通过每一天认真踏实的工作,逐步铸成自己独立的、优秀的人格,可以修身养性。这样的道德说教,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我也曾不屑一顾,但是,大学毕业后的经历使我对年轻人的这种浅薄的想法就被现实彻底地粉碎了。”“热爱工作,投身事业,在这一过程中,抑制私心,陶冶人格,同时积累经验,提高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周围人们的信任和尊敬。”(选自《干法》一书,建议看看)
……
不论是在工作中学习还是修行,工作让我们提升了心性,培养了人格,也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