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spora”流散/离散/漂泊
源于古希腊文“&iaonopá”(Diaspeiro),最早出现于公元 前3世纪由希伯来语翻译而来的希腊文版的《旧约全书》当中,该词原本植物学术语,用以描述植物种子在繁殖过程中话粉或者种子的不同地理区域的散播,也泛指国家公民向海外殖民地的移居,而在《旧约》中其原意为“违背神的意愿,必将被放逐”,用以指犹太人被放逐的历史现象。"
20世纪90年代,国内引入“diaspora”这一术语,在相关的国际学术期刊中原本大写“Diaspora”也逐渐被小写的“diaspora”所代替。
“古典流散”(classical diaspora):发生在世界经济发展尚未全球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古代犹太人流散以及亚美尼亚人流散。如“巴比伦之囚”。
“现代流散”(modern diaspora):由移民及其后裔构成的少数族群,在移入国生活、工作与祖籍国家保持着强烈的情感上和物质上的联系。
“现代流散”群体的6个基本特征
(1)他们或者他们的祖先从“中心”(移出国)迁移至两个或者多个地区;
。(2)仍对故乡有着共同的记忆和想象;
。(3)认为他们难以被居住国完全接纳,疏离感常伴左右;
*(4)认为条件满足时,应返回故国;
*(5)自身有义务参与家园故土的维护与发展;
(6)通过各种方式与故国保持联系,形成了一种集体的族裔意识。
4--出自加比·谢夫(Gabriel Sheffer):《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国际政治中的现代流散族群》(ANew Field of Study:Modern Diaspora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1986;《流散的政治》(Diaspora Politics),200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