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小时候的日子过的还算舒坦,家里条件不错,又逢太平盛世,读书游历,自由自在。三十多岁来到长安,开始遭遇现实的磨砺。杜甫早期有名的诗作并不多,创作的高峰集中在人生的后半段。历经了人生坎坷,眼见国家由盛转衰,充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的年轻人,被逐渐消磨成了“浑欲不胜簪,白头搔更短”的中年人。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逃,百姓流离失所。这对一个生长于盛世的人来说,是莫大的心灵冲击。杜甫自己也是颠沛流离,长期与妻孩分居两地,小儿子更是在战乱中因饥饿而死。一次次心灵冲击,都成了诗人创作的灵感。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曾被判军俘虏,因为官小,叛军没有对他严加看管,杜甫找到机会逃了出来,辗转到了唐肃宗的行在之所,做上了“左拾遗”。
虽说国家动乱,却也正是用人之际,原本是个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可惜不过一年,即遭贬官。当时宰相房琯手下有一个人叫董庭兰(就是高适《别董大》中的“董大”)的琴师,贪赃枉法被人抓住了把柄,房琯因此被政治对手借机弹劾。
唐肃宗本身也不太喜欢房琯,杜甫却上书帮房琯辩解,结果惹恼了肃宗。这之后,杜甫受到友人的提携,还有过一些做官的机会,但终究没有大的起色。杜甫自身的性格,也决定了他无法在官场上如鱼得水。
然而,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内心没有痛苦感受的人人,人生是不够丰富的。国家衰败,妻离子散,壮志未酬,痛苦给杜甫的心灵以重击,使他迸发出深切厚重的感情。
青史留名的诗人,往往拥有非常丰富的阅历,也有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而在诗人中间,杜甫的诗又别具一格。
正因为杜甫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过的就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他才会对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有如此真切的体会,才会写出《三吏》《三别》这样史诗般的作品;正是因为他经历了长期的亲人分离,才能够体悟到不需要华丽的宫殿,不需要崇高的地位,一家人能在一起,便是最真实的快乐。可以说是痛苦成就了杜甫,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一心返乡,辗转却一直未能如愿,最后在穷困潦倒中离世。杜甫去世时还没有活过一个甲子,他的诗却千古流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