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学家却提出了一个爆炸性的观点,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号超新星的爆发,从而引起世界学术界对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轮争论。这一观点起源于一个苏美尔学专家的假设。苏美尔学专家乔治·米查诺斯基在对楔形文字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在较早的泥版文书记载中大量出现对同一颗星的记录,因此他提出了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与这颗星有关的假设。
1980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学家里查德·斯特塞经过精确计算,论证了这一假设的合理性。他认为,米查诺斯基所说的这颗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发的船帆座×号超新星,这是人类历史上能记忆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这颗星在今天只能勉强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与太阳同辉,夜晚与月亮并悬,在两河的水面上拉开了一条长长的光带。可以想象,这种神秘的自然现象给早期人类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对这颗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话和宗教,关于这颗星的图画就演变成了最初的文字。专家们果然发现,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两个字是“星”和“神”,而这两个字惊人地相似。
1979年9月22日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0:53,美国核爆炸探测卫星船帆座卫星监测显示在印度洋的布维岛(Bouvetoy)和爱德华王子群岛(Pr.Edward Is.)之间有两道可能由于2—3千吨的核爆炸而引起的亮光(一道快而明亮,一道长且稍微暗淡)。美国空军在亮光显示之后的很短时间赶到那里但没有发现任何爆炸或放射迹象。这两道亮光一直被猜测为核爆炸的典型亮光,但是最近解密的文件显示“尽管这像是核爆的信号,但这可能不是来自核爆炸”,其真实原因至今仍然无法解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