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付费和新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优质的内容被挖掘,活得更多的流量和曝光,换句话说,只要能持续输出好内容好产品,我们就能够活得更多的资源扶持。
我们先要弄清楚创作的“内容”究竟指的是什么? 事实上,内容的创作一般都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家都已经普遍公认的知识点,像是科普常识,历史知识这种属于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例如明朝的第一个皇帝是谁,鸦片战争是什么时候打响的,英语的26个字母分别是什么等等。另外一种创作是你想要表达的观点和内容,比如你是如何看待某种社会现象的,针对这种现象你可以有条理的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等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答案唯一且分对错,后者的答案不唯一,甚至因人而异,但是只要你切入的观点足够深刻、有独到见解,那么你创作的内容也可以激起用户的关注、认同和转发。
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所以要想长期稳定的输出爆款内容,就需要找到内容创作背后的底层逻辑,这样才能高效产出好内容,这本书就给我们提出了六种创作底层逻辑:
第一个逻辑:「多次售卖自己的时间」
俄国的著名学者德奥弗拉斯多曾经说过:“时间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从小就知道时间是每个人所特有的财富,但与此同时它又是我们财富当中最稀缺的,因为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如果我们能够高效甚至多次利用我们时间成本,那么所创造出来的价值便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收益。比如现在很多的在线教育着,在单位时间同时给很多学生上课获取多份收入,与此同时他们还能录制好课程在多平台线上售卖,无形中多次售卖了自己时间,获益颇丰。所以这个逻辑的关键点在于你如何多次利用你的时间价值,获得更高的单位产能,如果你的每一份时间都平均被卖了起码5次,那么你的一年时间相当于别人的5年,换句话说,如果一件事不能被售卖多次,那么这件事你应该尽量去规避它。
另外,为了能让你在多倍售卖个人时间价值的同时获得更多的附加效应,这里还需要引入一个在亚马逊公司内部的管理概念:「飞轮效应」。这个概念出自于管理学专家吉姆·柯林斯所著的《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它指的是表面上的毫无关联的两件事情,如果互相配合可能会实现从1+1>2的效果,具体做法就是让自己当下所做的事情都互有关联,比如让工作A成为事件B的基础,事件B又会为事件C提供背书,然后通过完成C又可以对A、B的达成进行反哺,这样从而达到一个良性促进的闭环。亚马逊的CEO贝索斯就是这个效应的受益者,他曾经同时操盘两个不同的领域,分别是IT和零售领域,这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产业,却因为产业的互相结合帮助他打造了亚马逊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商交易平台,他本人也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二个创作逻辑:「比同行快10倍的速度完成内容创作」
在这个内容高产的时代,你只有比同行更快的生产出爆款内容,占据流量,才有胜出的可能。那么普通人如何又快又高效的输出内容呢?你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采用互动式写作方式。首先选出你要创作的内容主题,然后在这个领域中选出用户里最具代表性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这样可以加快知识的萃取,快速完成内容的基础搭建。这种方法为什么有效呢?因为通过倒推式的写作模式,我们的大脑会处在一个反击的状态中,倒逼自己把掌握的各种知识打碎并进行融合,然后高效的梳理出结论,从而可以轻松地完成“知识萃取”这个过程,比如在《人人都能学会的刷屏文案写作技巧》这本书的时候,作者从知乎、写作课下面的高赞评论、社群和朋友圈里征集,并梳理了近1000个关于写作的问题后,发现大家问的其实就是6个方面的问题:怎么做选题?怎么写开头?怎么写故事?怎么写金句?怎么取标题?怎么靠写作赚钱?通过互动式写作的方式,他快速组织了这六个问题的答案并完成文章初稿。
第二步,优化内容结构。在完成基础内容搭建后,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提高书稿的质量。一部好的书稿至少要有引言,核心方法,理论支持,相关案例,总结提炼等部分,通过有逻辑的梳理构架,可以提升书稿的质量。在优化内容结构这个部分里,作者提到两个小的技巧,分别是「提高画线率」和「升华结尾」。
什么是画线率呢?就是那些让你阅读时“茅塞顿开”“突然开窍”的某个瞬间。相信大部分人阅读书籍的时候都有将精华部分画线标记的习惯,读者对于一本书的收获体验好与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画线的内容有多少。为了提高画线率,我们可以在内容里写一些方法总结,或共鸣的内容,至少确保每一章有10%的内容能被画线。
其次,还要注意结尾部分。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曾经提出一个非常实用的理论作支撑——「峰终定律」。他认为:人的大脑在经历过某个事件之后,能记住的只有“峰”(高潮)和“终”(结束)时的体验。举个例子,你知道宜家销量最好的商品是什么吗?答案是位于出口处售价2元的冰激凌。光是中国的宜家,一年就能卖出1000多万个冰激凌。宜家卖冰激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用于提升顾客体验的秘密武器。回想一下,你在逛宜家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比如人流量过大,需要自己搬东西,结账还要排长队……诸如此类的情况可能让你觉得购物体验不佳,于是宜家就在出口卖场前的区域设置了一个零食甜品区,这里的东西便宜又好吃,能让顾客在离店前感到开心和满足,从而提高顾客的购物体验,在这里宜家利用的正是峰终定律。
内容创作也是同样的道理,用户往往也只能记住的最好的体验和最后的体验。所以在内容创作里的结尾部分都会做一个升华,要么事通过故事得出某种道理,或者来个全文总结,提升一下整体层次,达到让用户印象深刻的目的。
第三个底层逻辑:「打破常规」
《让创意更有黏性》这本书中写道,吸引他人注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打破常规。只有打破常规的东西,才能够在千篇一律的内容中吸引住群众的眼球。这里介绍两种最常用的打破常规的方法,分别是 「硬组合」和「换角色」两种方式。
「硬组合」就是把两个不相关的领域的词组合在一块,并试图给出合理解释,让受众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比如曾誉为“中关村第一才女”的产品专家梁宁,曾经提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人体操作系统」,甚至还把人比喻成一部手机。她认为人的情绪是底层的操作系统,人的能力只是上面一个个的App。其实很多文章和课程也是一样,先提出一个大家不知道的概念,然后用大家能理解的方式解释一遍,让受众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就是硬组合中的跨界组合。
第二种做创意的方式叫做「换角色」。
史铁生曾经说过:“历史在发生时未被发现,在发现时已被重组。”指的是很多事实的真相在我们发现的时候已经或多或少的被改写。1950年日本导演黑泽明拍摄的电影《罗生门》,讲述的是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牵涉其中的四个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讲述,组成了不尽相同的故事,一桩原本简单的案件,在纷纭众口之下,隐去了真实的面孔。这就是“换角色”的巅峰之作,因为创意最简单最本质的来源就是「换角色」,同一个故事,不同的视角可以延伸出不同的版本,这就成了有创意的内容,要知道角度独特就是你最好的武器,因为只有小众,你才能够在内容创作的领域脱颖而出。
※以上内容便是一个优秀内容创作者所要具备的内容创作的底层逻辑,该基于2020年10月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从零开始做内容》,希望我的推荐能让你有所收获。
更多个人成长干货,关注@爱阅知识馆,知识成长,开启有趣新生活。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