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于《中国教育报》2004年1月16日。
近年来,江苏淮阴师范学院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积极探索适合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为学生营造“心灵港湾”。
淮阴师范学院于1998年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并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一级网络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为主,负责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和心理咨询等工作;二级网络以系科为依托,由系科党、团组织及辅导员负责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对系科学生心理协会的指导和管理;三级网络以大学生心理协会为依托,通过协会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补充。
从1998年以来,淮阴师范学院就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针对大学生自我评价偏低、自我监控能力差、自我定位不准确等心理冲突,以及学习、生活、交往中出现的矛盾,该院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专题咨询和辅导:对刚入学的大学生进行适应期调整,内容涉及到“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人际交往”、“情绪与自我意识调整”等;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开展“自我定向”、“正确对待恋情”等心理辅导;对毕业生开展“考研心理辅导”、“就业心理辅导”等;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信心训练、耐挫训练等,从而切实解决了学生最为关注的心理问题。(韩同友 张同刚 王德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