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深汕合作区启示录1-10

深汕合作区启示录1-10

作者: 杨心武 | 来源:发表于2019-06-13 10:38 被阅读0次

    坚持正确前进方向

    文/老 城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据报道,深汕特别合作区自2016年起开始依法统计经济指标。2016年,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25亿元;2017年,约45亿元;2018年,预计超51亿元。实践证明,深汕特别合作区立足于分担深圳的未来,而不是承接深圳的过去。合作区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普通产业转移园的路子,成为深圳拓展主导产业发展空间的重要腹地。成绩的取得,源于始终没有疑惑前进的方向,始终没有缺失前进的动力,始终没有放缓前进的步伐。

    砥砺前进有力量,方向正确最重要。高质量高标准推动合作区建设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必须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必须紧密团结在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周围。

    南粤大地,正在生动演绎恢弘发展逻辑:国家战略,广东试验,深圳实践。深汕特别合作区就是这一逻辑的重要载体和桥梁纽带。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畏惧者。立柱架梁、击楫勇进,坚持正确前进方向是根本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重要论述。深汕特别合作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区域合作模式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重要论述的深刻蕴涵和实践要求,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问题导向,运用系统思维,准确把握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以更大的力量、更精准的举措,加快立起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建好大湾区核心城市向东拓展辐射的重要支点,锻造带动粤东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矢志不渝始终牢记省委省政府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战略意图。设立合作区并进行体制机制调整,是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改革创新。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坚定发展信心,强化战略思维,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合作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早日把合作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

    蹄疾步稳扎实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的一体化发展。合作区几年来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依托深圳,充分发挥深圳的市场、资源、资本、产业、人才、管理等优势,就能将合作区建设好、发展好。必须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深圳“东进”等重大机遇,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深圳精神、深圳效率,紧锣密鼓推动合作区与深圳的一体化进程,实现合作区与深圳的政策贯通、交通互通、资金融通、人才畅通、民心相通。加快深圳“大特区”时代发展步伐的同时,促进合作区跨越赶超发展。

    只要方向正确,哪怕前进一小步也是成功。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指出:“建设合作区,要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把特区精神在合作区发扬光大。”坚持正确前进方向,就要遵循《合作区总体规划纲要》,按照“湾区所向、深圳所需、深汕所能”总体要求,“创新引领发展、实干再造新城”,坚持“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发展模式,坚定“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保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气神,迎难而上、破局开路,奋发图强、唯旗是夺,奋力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新时代发出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集结号。坚持正确前进方向,就能创造出深汕人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生活。


    先行先试是发展之魂

    文/老城

    先行先试,善作善成。

    去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意味着合作区成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以一个经济功能区的身份,出现在深圳“10+1”区大格局中。今年3月25日,合作区11个新设机构集中揭牌,标志着合作区机构改革和体制机制调整又迈出关键一步。新中国第一个特别合作区吹响新时代先行先试“进军号”。

    改革无禁区,先行先试是第一要义。省委、省政府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本身就是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把合作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辐射带动汕尾及粤东实现新发展”,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对合作区的指示要求。

    一路先行先试,一路饱含艰辛。合作区“摸着石头过河”,从偏僻荒芜、百废待兴的那一头,平稳渡向产业初旺、新城显露雏形的这一头。在先行先试中特区带老区、财富带资源、经验带空间,在先行先试中引领中国“飞地”城市化扶贫发展之路。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指出,合作区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生事物,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圳市委市政府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改革创新。要努力打造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

    先行先试,就要敢破善立,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把合作区的发展放在全球经济“一盘棋”统筹谋划。

    从深圳实践层面,合作区的先行先试,不是简单地推进产业梯度转移,而是打造以后发优势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典范。无论是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产业政策制定和优质企业引进,还是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建设,合作区都是按照深圳标准、深圳品质实施的。未来,合作区还会在纾解城市功能、释放创新潜能、提升政治效能等方面,给深圳带来隐性收益。

    从广东发展层面,合作区的先行先试,要积极解决广东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将短板变成“潜力板”。充分发挥“山、林、河、海、湿地、温泉,468.3平方公里几乎保持原生态土地”的优势,拓展发展空间、蓄积发展后劲。实践证明,建设发展合作区,就是广东省深化改革、破解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解题过程。合作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要加快建成大湾区核心城市向东拓展辐射的重要支点,争当带动粤东地区发展的增长极和发动机。

    从国家战略层面,合作区的先行先试,将为国家发展“飞地经济”提供宝贵经验。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实现不同地区优势、资源、要素等互补对接,发展“飞地经济”就是一个重要途径。虽说全国各地合作建立的飞地园区已有3000个左右,但是,像深汕特别合作区按照一座城市规模、功能、建制设立的“飞地”独一无二。这样的探索和首创,必将为新时代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经验。

    按部就班不可能开创新局,循规蹈矩换不来发展新貌。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特质是“特别”、是“新”,其动力就是“试”。先行先试是合作区最大优势、最大动力。先行先试,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要快干、实干;先行先试,要不折腾、不懈怠,要会干、能干。特别新城的发展,必须依靠改革和创新来突破。要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气魄,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新部署、新要求。要用“大胆闯”的精神深层次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要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加快形成合作区自身发展和竞争的新优势、新动能。为全国范围的“飞地”提供“先行先试”范本,为推动“飞地”经济不断迈向新高度提供更多制度创新“良种”。

    奋斗正在继续,传奇正在书写。

    思想决定城市力量

    文/老城

    城市力量,梦想启航。

    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强调,合作区始终坚持“基础先行、整体推进”,加快市政配套建设,完善市政配套设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夯实城市产业基础,努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产业新区。

    思路决定城市未来,思想决定城市力量。如今的深汕,一幅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缤纷画卷,正徐徐展开、跃然眼前。

    潮起正是踏浪时。深汕城市力量需要新时代追梦人,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以新思想凝聚磅礴之力,把特别新城打造成为先富帮后富、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和创新典范。

    城市力量基于对标国际一流的规划建设。城市规划决定城市发展方向。一流的城市规划,引领一流的城市建设。合作区以全球视野探寻特别新城未来轮廓,彰显区党工委、管委会“造城”的雄心壮志和宏伟抱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总体规划、深圳城市总规,编制深汕总体规划。面向全球征集50平方公里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方案,加拿大设计团队等提交的《共生绿都》胜出,核心资源区域将建成基于多元化城市建构理念的新城市。坚持城市功能完善与环境优化同步,把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融为一体。合作区山海河湖自然资源兼备,集聚全域发展要素,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田园生态城市前景可期。

    城市力量基于夯实发展根基的实体经济。产业为本、实业兴城;产城并进、产城融合。创新是深汕发展的核心密码。惟有坚持创新发展、踏踏实实专注实业,才能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聚集城市力量。合作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已初步形成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去年,实现深汕湾科技城等10个产业项目新开工,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小镇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启动建设,供地产业项目已达71个。新动能不断积聚,发展基石不断打牢,城市力量不断壮大。

    城市力量基于满足居民需求的基础设施。“造城”就是要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感受一个地方的城市力量,往往先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合作区加快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步伐,九年一贯制学校、三级综合医院开工建设。积极开展“四馆一宫一院”前期规划,建成边溪街心公园和赤河休闲生态公园一期,启动中心区3个公园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房地产开发项目、商业配套设施等加快建设。区内规划建设道路81条,建成通车27条。外联交通项目建设紧锣密鼓,与深圳“半小时”与广州“1小时”生活圈加快形成。深汕人民已明显感受到深圳“10+1”区“实干再造新城”的红利,城市力量得以彰显。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要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深圳“东进”战略等重大机遇,乘势而上、后发先行,丰富城市力量内涵,创新城市力量载体。要深刻把握合作区遵循的标准和路径,坚持规划引领,坚持最高标准,坚持提质提效,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和品质,锻造城市力量,提升城市力量的温度和效能。要弘扬和树立“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这一鲜明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特质,为城市力量赋能,为城市力量添彩。

    思想是先导,决定城市力量。我们需要坚定不移地走好城市力量长征路,坚定信心不动摇,面对纷扰不走神,担当实干不懈怠。以梦为马,砥砺奋进,不负众望,让城市发展更有质量,让城市治理更有水平,让城市居民更有获得感。

    深汕力量,指向未来,指向幸福。

    担当 创新 务实 吃苦 包容

    文/老城

    战鼓催征,风生水起。

    3月25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召开2019年工作大会。会议强调,建设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任务艰巨、考验重大,需要全区上下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全区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新的作风、焕发新的精神,力争使“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成为合作区党员干部鲜明的精神特质和工作作风。毋容置疑,这五个“特别”,承载着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干部群众的殷切期望,也是特别新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

    担当是一种魄力。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担当是一种精神和行为,更是一种责任和魄力。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新生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前途光明的事物,发展中往往会有更多绕不开的难题。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就是对合作区党员干部能力和素质的全新考验,是深汕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期盼和愿望。该啃下的“硬骨头”,顶着压力也要啃下。该担起的责任,迎着风险也要担起。

    创新是一种智慧。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强调,建设深汕特别新城,要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引领发展、实干再造新城”是合作区的发展理念,昭示着发展的性质、发展的方向。创新源于梦想,力臻成就完美。合作区从粤东“经济洼地”,到如今产业集聚开始形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骨架初见雏形……每一点成就,都源于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开拓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闯新路、开新局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创新的过程,就是“闯”和“冲”的过程。深汕特别合作区必将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区域合作模式、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标杆。

    务实是一种境界。务实,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法宝。只有求真求实、真抓实干,才能将深汕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态度决定高度,境界决定成就。必须立足于“实”,在“实”字上下功夫、见成效、求突破。在产业项目上,实实在在把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做优;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吃苦是一种锻炼。特别能吃苦,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吃苦是干部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前进道路上,总会面临很多突出矛盾和挑战,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选择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就选择了特别的责任和特别的吃苦。合作区的干部大多数是从深圳选派,他们放弃都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到深汕这片热土燃烧激情、挥洒汗水、干事创业,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和磨砺。重要的是,必须牢固树立吃苦的心态,磨砺吃苦的意志,锻炼吃苦的筋骨,增长吃苦的能力。

    包容是一种襟怀。合作区作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试验田、深圳第“10+1”区,需要更加坚定包容性发展理念,在开放中求发展、在合作中求质量。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要以更多的包容助力干事创业。对待人才不能求全责备,使用干部需要扬长避短。要把包容体现在对500强企业、央企国企、行业龙头和中、小、微企业的均等化服务中,体现在对各类创业创新人才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观照中,体现在对“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的积极探索和深入实践中,在开放包容中展现博大胸怀、彰显发展魅力。

    “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开来,构成合作区党员干部精神特质和工作作风的丰富内涵。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坚持以特别能担当敢为人先,以特别能创新引领发展,以特别能务实架桥铺路,以特别能吃苦开山凿石,以特别能包容夯基垒台,合作区就一定能够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区、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这一宏伟目标。

    未来就在眼前,未来就在脚下。

    加速集聚先进制造业

    文/老城

    产业高地,制造先行。

    4月4日,新华社刊发文字通稿《从粤东“经济洼地”到大湾区东部门户——深汕特别区奏响发展动能转换“变奏曲”》,报道深汕特别合作区融入“10+1”区管理体系、高新技术项目加速集聚、建设大湾区东部门户区的工作成效,向全国宣传推广。合作区坚持产业为本、实业兴城,加速集聚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制造业是合作区“造城”之本。

    制造业兴,则实体经济兴。合作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按照建设深圳先进制造业集中承载区要求,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承接深圳先进产能外溢转移,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对深圳未来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产业,重点引进先进的通信设备、数控机床、机器人、医疗数字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汽车各类仪器仪表等领域高新产业项目,推动合作区加快形成与深圳产业链的自然延伸。目前,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71个,其中一半以上为先进制造业。

    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是吸引投资、推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的重要前提。集聚先进制造业,需要坚持“一盘棋”发展理念,加强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方向明晰、规划先行、准确发展。合作区总体规划明确“东南西北中”五大组团产业布局。中心组团打造高端商务区和政务区,东部组团打造科教研发区和未来产业区,南部组团打造新兴海港商贸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西部组团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北部组团打造康养度假区。除西部组团的先进制造集聚区,在东部组团中,未来产业也必然包括未来制造业。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编制的产城融合规划,为先进制造业加速集聚“立梁架柱”。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优良的营商环境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沃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3月中旬、4月中旬,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黄伟平两次主持召开全区重点产业项目推进会,帮助企业解决在项目施工、竣工验收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黄伟平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责任落实,逐个攻坚、主动担当,对标“目标不变、时间不变、要求不变”,迎难而上、千方百计、持之以恒推进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盈利。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合作区主要领导坚持定期主持召开产业项目推进会、企业座谈会,研究解决项目建设问题。明确两个公务员跟踪服务一个产业项目,一位区领导包干一个拟竣工投产项目,全力服务项目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研究探索组建综合审批部门,努力做到“一个窗口”“零跑动”。合作区“店小二”式服务,以实际行动让营商环境提升落实落细,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土壤养分,先进制造业得以加快集聚。2018年,实现深汕湾科技城、深汕科技生态园等10个项目新开工,总投资78.98亿元。

    产城并进,产城融合。特别是近两年来,合作区新城建设有序推进、公共服务稳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制度创新实现新突破等,都为先进制造业加速集聚创造了良好的“硬环境”。

    先进制造业是经济提速发展的强劲引擎。

    先进制造业引领合作区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升产业竞争力,实施“实体兴区、制造强城”战略,牢固树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鲜明导向,打造深圳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承载区。需要增强项目带动力,聚焦聚力实体经济发展,一方面更加系统、更加主动地招商,一方面督促未开工项目抓紧开工、在建项目加速进度、建成项目尽快投产运营,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达产。需要焕发改革推动力,合作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粤东振兴发展先行区,务必不断丰富“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发展模式,以更大决心、更硬举措、更实作风,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迸发先进制造业澎湃新动能。

    集聚先进制造业,砥砺奋斗在路上。

    再造新城蝶变未来

    文/老城

    风雨兼程,澎湃前行。

    省委、省政府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初衷,是为了实现汕尾跨越发展、深圳拓展空间的双赢局面。这一突破行政障碍、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的战略设计,超越常规意义上扶贫点、产业转移园的概念。2017年9月,合作区纳入深圳“10+1”区管理体系。2018年12月,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标志着合作区将按照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定位,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规划建设具有国内标杆意义、全球一流水平的特别新城。

    理论界通常认为,我国扶贫政策的1.0版本是给钱给物;2.0版本是既派人过去,又给钱给物;3.0版本是建产业转移园;4.0版本是全面对口帮扶。而当前的深汕特别合作区相当于5.0版本,通过再造一座产城融合的全新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始终牢记省、市创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战略意图,是推进新时代再造新城带动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

    再造新城带动是农村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路径。工业化是城市化之根本动力。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深汕特别新城,通过土地转让的收益让农民变市民,通过体制机制调整让农村变城市,通过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引领,让传统农业变工业和服务业。以产业发展支撑城市发展,解决区域农村人口整体转移和脱贫,是社会治理的历史演进逻辑。产城并进、产城融合,打破了原有产业兴城镇、城镇带农村的扶贫格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升级版。城市比城镇的带动力、辐射力更强,可以带动城镇化、带动更多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带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特别是在革命老区建设产城融合的特别新城,是以更高的战略定位谋划老区扶贫开发和振兴老区发展的生动实践。

    再造新城带动是单纯产业扶贫模式的深化和突破。长期以来,我国产业扶贫主要是走建设“产业扶贫车间”“产业扶贫+园区”的路子,即通过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带动发展产业。而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将各地不断探索和复制的“总部研发+生产基地”“投资+孵化”的产业共建模式,直接提升至城市建设发展层面,聚集更高端的人才、资金、科技、商务、市场等要素,将通过输入新鲜血液增强造血功能,转变为直接提升骨髓造血功能。通过产城融合可持续发展,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增长极,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

    再造深汕新城,必定促进粤东形成创新发展新格局。合作区供地产业项目已达到71个,64个来自深圳。深圳产业链的自然延伸和强力支撑,改变原海丰县“四镇一场”及周边的经济地理面貌,并将持续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产业项目落地投产,带动土地升值,拉动第三产业,打破依靠常规循环积累的发展模式,经济停滞不前、严重依赖财政转移支付的状况得到彻底转变。

    再造深汕新城,必定提高当地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合作区居民在户籍、社保、就业等方面享受深圳待遇。教育、医疗、交通、保障性住房、水资源等民生配套完全按照“深圳标准”建设,“四镇一场”群众逐步享受与深圳市民同等化的公共服务。公共文体产品、文体服务的不断增加和供给,提升居民文体获得感。更多产业项目的落地投产,也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实现再造新城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需要拿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以久久为功的耐心毅力和发展创新的改革劲头,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目标前进。

    迎着阳光,全面小康。

    向着未来,乘风破浪。

     

     

     

     

    谋定而后动

    文/老城

    应势而谋,谋定而后动,行且坚毅。

    深汕人牢记使命,奋力把省委省政府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战略意图,化为“四镇一场”468.3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生动实践;奋力把“湾区门户”“粤东沿海新中心”“滨海智慧新城”描绘出最美画卷;奋力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深汕热土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谋定而后动,体现在突破藩篱,融入深圳“10+1”区管理体系。合作区前身是2008年成立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由汕尾、深圳两市共建。2011年2月,省委、省政府批复《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正式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正式确认合作区纳入深圳市第“10+1”区管理体系。2018年12月,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成立揭牌,开启由深圳市全面负责建设管理的新时代。这一重大体制机制调整,在没有触动行政隶属关系前提下,打破行政藩篱,有利于区域资源实现跨界合理配置、高效管理,在我国具有前瞻性,发展潜力巨大。

    谋定而后动,体现在释放动能,加速集聚高新技术项目。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平台带动、产城融合,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产业和临港产业,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承载区。腾讯云计算中心、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万泽航空发动机特种材料生产基地等陆续入驻,已初步形成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小镇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启动建设。合作区供地产业项目达到71个,各类投资达到1200亿元。

    谋定而后动,体现在产城并进,积极推进与深圳一体化建设。深汕中心区打造高端商务区和政务区,东南西北组团分别打造科教研发区和未来产业区、新兴海港商贸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先进制造集聚区、康养度假区。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深圳“东进”战略等重大机遇,促进合作区与深圳政策贯通、交通互通、资金融通、人才畅通、民心相通,加快与深圳一体化发展。合作区内外海陆空铁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构建,客货运港口和机场正在规划蓝图。未来,已开通的深汕高速、厦深铁路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广汕铁路、深汕城际轨道贯穿合作区,东、西高铁大通道畅行无阻,实现与深圳“半小时”与广州“1小时”生活圈。

    谋定而后动,体现在民生优先,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深圳标准、深圳质量和深圳速度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深汕高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公办幼儿园等即将动工。以北大深圳医院为运营主体的三级综合医院纳入深圳市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顺利进行。四镇卫生院改扩建、修缮等工作稳步推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将四镇村民纳入全市社保体系。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谋定而后动,需要在大势下谋、在全局中谋,立足新起点、找准新方位、抢抓新机遇;需要科学谋划、勇于突破,不为传统思维所困、不为旧有模式所缚,善于破旧立新,多出新招实招硬招;需要奋发有为、踏实苦干,扛住灵魂煎熬、内心纠结,夜以继日、风雨兼程地投入工作,把省、市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留余地。

    时代出题目,实干做文章。必须秉承“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深汕作风,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思“破题”之策,寻“解题”之法,行“答题”之道。

    实干托起希望之城

    文/老城

    人类凭借实干才能立业达志。

    深汕湾畔,花开四季。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市建设芳容显露……不久的未来,一座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将在这里巍然耸立。

    时代赋予重任,奋斗实现梦想。从2008年的产业转移园,到2011年升格为特别合作区,再到2017年调整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2018年正式揭牌,合作区走过一段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闯出一条升级赶超的创新之路。其发展成果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深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成绩单”,彰显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架起桥梁过河”的历史转变。

    发展成果,体现决策者的勇气和执着。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弘扬特区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勇当先锋、做好表率,坚决扛起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生动范例、创新典范的责任担当。特别是领导班子勇于先行先试、善于探索创新,以解放思想的气魄、迎难而上的勇气、抓铁有痕的韧劲,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让全社会看到特别新城冉冉升起的曙光。

    发展成果,凝结各级各部门的坚实行动。建设现代化的产业新区、滨海新城,需要全市各部门大力支持,更需要全区上下通力合作、携手并进。上级各部门对合作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同等优先,体制机制实现重大调整。5月16日,合作区举行2019年重点投资项目集中开工暨小漠湾文旅小镇启动仪式。69个项目实现同步开工启动,总投资超过535亿元,涵盖学校、医院、机器人产业等事关深汕长远发展、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项目。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在党工委、管委会坚强领导下,以强烈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忠实履职、主动作为、狠抓落实,翻开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崭新篇章。

    发展成果,饱含全体深汕人民的共同努力。合作区自设立之日起,就寄托海陆丰革命老区人民加快发展的热切期盼。特别新城的建设发展离不开辖区人民群众支持,“四镇一场”党员干部更是重要力量。镇村干部恪守岗位、守土有责,保证全面接收接管期间人心不散、工作不断,掀起土地整备、项目落地、民生建设的新热潮,积蓄澎湃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全区上下形成人人关心支持、人人参与新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和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前景可期,未来可望。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明确:中心组团打造高端商务区和政务区、东部组团打造科教研发区和未来产业区、南部组团打造新兴海港商贸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西部组团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北部组团打造康养度假区。规划到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22万人,初步建成港产城融合的城市雏形。到2025年,人口规模达到80万人,建成现代滨海新城主体框架。到2035年,人口规模达到150万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按远期300万人口标准配置,建成一座中等规模的滨海城市。

    蓝图已经绘就,实干方显担当。

    托起希望之城,必须毫不动摇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工委、管委会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牢记使命要求,保持昂扬斗志,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心无旁骛发展好实体经济,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必须聚焦聚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持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只要全区上下实字当头、干字当先,就一定能在百舸争流之中勇立潮头、在攻坚克难之中再创佳绩,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梦想在不懈努力中绽放,事业在接续奋斗中成就。

    实干托起希望,实干托起新城。

    创新引领发展

    文/老城

    创新引领,纲举目张。

    走进深汕特别合作区,迎面扑来的,就是创新的浓郁气息。这里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创新元素无处不在,创新活力充分涌动。正在向街道办迈进的“四镇一场”,呈现出创新发展的勃勃生机。

    创新,是再造新城的生机与活力源泉。深汕特别合作区牢牢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紧紧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以“创新引领发展、实干再造新城”为发展理念,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各项工作,创新书写奋进新篇章,创新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范例,后发先行,步履铿锵。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是支撑。科技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合作区坚持聚焦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区域协调发展聚集新动能、增添新力量。坚持以提高产业关联度为切入点,加快产业创新,引导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正在加速打造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小镇,涵盖机器人研发设计、孵化加速、生产制造、系统集成等细分产业,已引进深汕湾科技城、深汕机器人产业园、华睿丰盛智慧电力产业园等项目。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特别新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创新引领发展,改革是动力。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合作区担负破解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难题的重大使命,始终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激发新活力,推动新发展。大力实施“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双优工程”,做好简政放权“加减法”,出台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若干补充规定,印发了投资类项目并联审批流程。大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实施滚动开发战略,核减基本农田规模,实行耕地异地占补平衡。积极开展推进农村土地城市化改革、基准地价、各项用地办事流程等研究。坚决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发展潜能充分释放。

    创新引领发展,企业是主体。强化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活力和实力,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合作区以“深圳总部+深汕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为发展模式,主动承接深圳产业梯度转移,打造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短短几年间,已有包括绿地、华润、中建、腾讯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合作区,盐田港、华侨城等一批国有企业领航投资,从147米高的东部大厦到211米高的绿地中心,再到238米高的创新中心,“深汕高度”不断刷新。从新能源、新材料到机器人、智能装备,“深汕质量”不断提升。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71个,企业创新发展态势良好。

    创新引领发展,人才是关键。“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合作区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认真落实深圳市“鹏城英才计划”“鹏城孔雀计划”,制定了实施“深汕领翔”“深汕扬帆”等方案,不断优化引智引才政策,拓展引智引才渠道,创新人才评价机制。2018年,面向全国选招聘用优秀行政事务员105人,比上年增长2.6倍。发挥深汕智慧城市研究院“人才池”作用,加强与著名高校共建实习基地、科研基地,让深汕人才的根系更加发达,大规模集聚优秀人才。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断创新奋进的深汕人,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和勇气,在“飞地经济”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改革试验的大背景下,只争朝夕、迎难而上,正把一幅幅蓝图变成现实。一个更具潜力、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的新深汕,正乘着新时代雄风,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创新发展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

    文/老城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发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深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是省委、省政府破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难题的“广东试验”,是新时代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战略选择。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在全区2019年工作动员部署大会上宣布,今年确定为“城市质量提升年”和“全面履职建设年”。大会还部署了《合作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合作区有优势、有底气。这是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特区带老区、财富带资源、经验带空间,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新路的迫切需要。高质量建设深圳第“10+1”区,是省、市主要领导对合作区的深切叮嘱。作为飞地模式“探路人”、协调发展“开拓者”,合作区对高质量发展必要性与紧迫性的感知认识更深刻,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意愿决心更强烈。

    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深入对接“湾区所向”“深圳所需”“深汕所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合作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是大湾区核心城市向东拓展辐射的重要支点,是带动粤东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推动生产要素流动与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辐射和带动粤东汕尾形成更大的都市圈,丰富拓展粤港澳合作内涵。

    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大力实施“六大工程”。未来三年,合作区将以特区再创业、再创新、再出发的精神和担当,实施实体经济、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生态建设、发展惠民、党的建设等六大工程。合作区必须有担当、有作为,切实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到“六大工程”全过程各方面。大力发展道路交通、文体教育、医疗卫生、水利设施、社会保障、健康养老等民生事业,以发展效益比高低、以环境质量论英雄,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

    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立身之本,是产业体系的基础所在。合作区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平台带动、产城融合,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产业和临港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努力打造深圳先进制造业集中承载区、特别新城。

    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在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合作区推出审批制度改革,持续实施“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双优工程”。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实施滚动开发战略,争取全区145平方公里适宜建设范围内用地统征为国有用地。针对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港口贸易与物流等重点产业,制定扶持政策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成立产业引导基金,鼓励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引领发展不断迈入新境界。落实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减税、下调社保缴费费率等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诞生,本身就是突破行政障碍、体制机制大胆创新的战略设计,必须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未来,合作区将是一座凝聚深圳发展智慧、承托深圳发展梦想的新型现代化城市,不但重现深圳曾经的高速度,也将拥有深圳最为自豪的高质量。

    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深汕特别合作区信心坚定,方向明确,步履铿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汕合作区启示录1-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hj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