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07-18 一年过去,总结心绪

2022-07-18 一年过去,总结心绪

作者: 冰小寒 | 来源:发表于2022-07-20 19:25 被阅读0次

    最近跟朋友聊天,发现虽然孩子各不相同,但要出状况却很相似。这一年我从陈家桥搬到沙坪坝,租住在三峡广场,天天伴随着木果成长,道法术层面都有些体会。

    1 君子初长成

    木果这次期末的成绩上了一个层面,无论如何是件高兴的事。

    到长辈那里去,回来说长辈好像是对现在的中学教育有什么误解。

    误解是指?

    他说,长辈说这次他的成绩相当于全重庆前3000名。

    问他认为自己应该是前多少。

    他说不知道能不能到前1000,但觉得应该不止前3000。

    看他笑嘻嘻地一点不生气,想起大约就在一两年以前,他从学校回来经常气鼓鼓的。

    一问,总是又跟人生了闲气。说谁又说了他怎样怎样,他觉得自己又不是那样,就会很生气。

    我当时跟他掰扯了一些道理,一开始引用的论语。

    后来说急了就顾不上孔夫子了,直接说了不与SB论短长之类。对半天跟他讲不通道理有那么一丢丢狗急跳墙。

    而这次木果心平气和的态度让我很是惊喜,时隔两年他竟然做到了。

    做到了当年我引用论语,希望他做到的那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也是心里笃定,不用急赤白脸求肯定,反而格局高了。

    2 大势和具体

    想到一个根上的问题:成绩、名次重要还是不重要。

    也重要也不重要。

    重要是因为要先知道我的位置,才能整明白未来的目标和方向。

    所以每时每刻知道成绩、名次很有必要。

    不重要是因为变化一直在持续发生,当下的成绩、名次,随着时间流逝,作不了以后的数。

    可以这么理解:具体的当下固然重要,变化更重要。变化累积起来就是大势,大势可能会把当下的差别放大,也可能减弱。

    比如:高考够重要了吧,考上不同的大学差别够大了吧。

    往后走,人和人的差别会更大。

    这似乎是个用脚趾头都可想明白的道理,所以学霸家长很容易就被撩拨得紧绷绷的。

    有的为名次是年级前三十还是八十忧心,有的为英语没有拿满分叹息,有的拿到一个别人笑醒的分数,为自己没有拿到全重庆前100而感到沮丧。

    一开始以为是凡尔赛,后来发现人家是真心不高兴。

    但看了好多例子,只要学校到了一定档次以上,作为个体的学生,未来的有差异主要还是跟自己后来选择的路径相关。

    而且有差异也是体现在事业上,生活上不是那么明显。

    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差异,有时不一定有同一个学校里学生之间的差异大。

    说明只要到了一定的档次,学生的差别,跟学校的差异不是严格的正相关。

    这里说的严格是指一一对应、锱铢必较的那种严格。

    再往回追溯,这件事又包含了一个隐藏的逻辑。

    论竞争程度,如果高考是激烈,那么中考简直可以用残酷来形容。

    所以实际上大局是中考就定下了。高考跟中考比,某种程度只能算小调整。

    我之前习惯了木果有学力,但成绩、名次方面表达欠佳。

    之所以不慌,也是基于看大势。再撇也还算是大局尚佳,调整不够嘛。

    再看具体的话,表达欠佳只是表达问题吗?

    在“会应试”已经成为“素质”的今天,应试教育就只是应试教育吗?

    老失手那肯定是有没有解决的老问题。

    反过来,如果学力强,技巧高,情绪稳定,心理素质好,再加上一点点运气,那就稳得一匹了吧?

    这次终于有一个比之前好太多的表达,每一个进步都来之不易,值得好好总结、巩固提高,而且,坚持不懈。

    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能持续地知道定位。

    高中比小学初中好太多了。

    3 所谓叛逆

    我发现一个现象,半大孩子往往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

    又因为阅历不够,他们很容易把自己认同的当成事实,自己不认同的,就巴不得是错的。

    又因为年轻气盛,听到不同的意见就火冒三丈,变着方儿给人怼过去,表达自己的不爽。

    还因为缺乏城府,他们喜怒形于颜色,直来直去,得罪人丝毫不留余地。

    但情绪释放激烈了心里会有不安。或者反过来,他们内心的乖娃娃时不时在冒头。这个乖娃娃渴望说服别人,耻于被别人驯服。有时候可能急于统一对方看法,因为办不到才会表现得情绪激烈。

    既然是想统一对方看法,一般会认为至少得先有“看法不一致”这回事嘛。但其实不然。

    反驳父母,有时候只是下意识不想让父母把自己当小孩子看,跟争夺主导权有关。

    常常在一样里头挑出来不一样,放大。表现为:有时候原本好好的,看法也并没有大的不一致,突然因为表情、语气、用词,父母就突然莫名其妙被孩子打到了对立面。

    反驳老师更是想证明自己长大。中间又常常夹杂着对社会的不理解和不满意。所以往往会挑剔老师的语言体系和做事套路。

    老师和家长常常被孩子用找茬的方式,莫名其妙就成了意见不一致的对立面。

    又被孩子暗暗判决,在自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陷入塔西佗陷阱。

    略有区别的是,对老师尚且还能留三分薄面,对父母那可是义不容情。对待任何批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怼回去再说,有时候还有更糟糕的冷战,尽情表达轻蔑和不屑。

    反驳同龄人的,往往是有先天的智力上的优势,瞧不起对方见识。但老盯着别人的缺点看,同样也是缺乏格局的表现。自己的毛病往往意识不到。

    有的孩子主张自己的看法到了神经质的地步。周围的风吹草动都会去关注,去试探,直至开怼。

    能天天这么耗的绝对是天赋高、元气足的孩子。但这种纠结的状态实在内耗太大了,费娃的同时也比较费父母,很多老师也被折磨得够呛。同龄人之间互怼,则是敏感度高、手腕不那么强的受折磨多些。

    心神常常这么耗着,还能干些正事,这是孩子特有的技能。但父母一想到时间抓不紧,机会浪费掉,就会觉得特别可惜。父母越陷入这种想象就越不容易保持平和的心态。

    这样的心理互动模式可以用“拧巴”来形容。不同于“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解开”的刻板印象,要解开固然需要花费时间,但要开始其实非常简单,简单到一念之间。

    4 转换思维

    这一念就是:你是你,我是我

    孩子是他自己,无论过得是好是歹,都是他自己的人生。父母不能把孩子的人生牢牢攥在自己手上。到了十岁以后,就是时候要渐渐做好交接了。

    不明白的,自行百度纪伯伦的《孩子》,这首诗发人深省,看起来字字珠玑,焉知不是字字血泪。

    具体做虽然不止一念,但貌似也很简单。

    首先是相信孩子。

    从骨子里相信孩子势必不甘为人后,相信他人有惫懒但势必会为自己打算,以及相信他有超过父母之处。

    但,如果赶不上这次的趟是不是就万劫不复了?如果这次考差了会不会就一蹶不振了? 如果改不掉这个缺点是不是步步滑向深渊了?

    还有还有,万一觉得他一无是处呢?万一觉得他就是消极,不会自己想办法呢?

    那只能回到开始,他再糟糕,至少也相信他总会想方设法过自己的人生嘛。如果他自己都无所谓,父母再想管,又管得动什么呢。

    所以还不如放松心态。

    有次曾经很偶然听到行家评论一幅油画说:太紧了。

    当时感觉有些奇怪,因为一直以为画画就是要有焦点、有中心、有张力的。没想到行家的看法并非如此,反而是要整个画的质量感比较松散, 均布于整个画面。

    似乎能体会到点什么,但究竟为什么如此又有些说不上来,但这大体应该就是均衡的意思。

    因为均衡,没有过分紧张的点,所以不会从什么地方断掉。

    因为松散,就算突然戳个洞,也能很快从旁边调集弥补,不会出现天大的窟窿。

    所以可以把孩子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间段,把他当成你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也行,任何时候绝不要把他当成生活的全部。

    就算他真的消极不想办法,那也是他的人生,你管不着。其实未必就真这么糟糕。

    放松心态,解开深度捆绑,放他过自己的人生,同时我们的人生也更均衡、更愉快、更顾得过来。

    但有时候好不容易心态建立好了,一遇到事,发现又崩了。

    5. 事的层面

    事的层面就需要换位思考、加强沟通和放下正确

    最近工作中发现,很多搞技术的人都有聪明的头脑,在技术层面上非常精细。可一拟起稿子就能看出思维层面的不足竟然高度相似。

    技术咖自动默认所有的人都知道来龙去脉,所以无需交代背景。

    一上来就直奔主题,说这个事情的这个细节、那个细节如何如何,准备如何如何去做。

    殊不知为什么要拟稿子,其实是为了打个响片,争取上级同意。争取不到同意,事就开展不了,更别说做成。

    想了一下原因:搞技术的人把做事层面的正确看得比较重。

    而且因为头脑聪明,想当然把所有人都误认为是知情人或者聪明人。

    忘了沟通或者因为怕沟通,把沟通内化,最后还是没有沟通。

    好多文章改了五六十稿,一直纠结的还是细节。

    殊不知再好的想法,再完善的做法,只要没有说明白实施的必要性,就会一直卡在争取同意的第一关,最后被枪毙掉。

    上级需要看的无非是做事的框架,是不是符合大的目标。看具体怎么做也是看有没有系统性、思虑是否周全。看定量也主要为了验证是否真实,有没有存在逻辑错误,定性有没有问题。

    倒并不需要事无巨细交代每一步怎么去做,除非是编操作手册。

    首先前提就是没有换位思考对方需要什么,具体操作执着于事不沟通,也就错过了通过沟通来了解对方需求。

    如果自己一直这么做事,而没有出现问题,那真不是因为有别人换位思考,或承担了沟通成本吗?

    跟孩子也这样,谁来换位思考和主动沟通呢?孩子都没见过榜样,自动学会的几率有多少?

    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容易陷入执迷于正确的误区。好坏对错的确有客观的标准,但我的事好好的凭什么要你管,你说得再对但我为什要听你的。

    是因为咱们是一伙的。但对不起孩子不这么觉得,反而觉得你就是来挑毛病搞破坏的,要么就是更年期拿他撒气,要么就是理解能力不行不配跟他对话。

    对孩子还是要首先让他觉得咱们跟他是一伙的,这个前提立不起来,再正确都没有意义。

    他原本也想好好的,但现在被逼上梁山,站到了你的对立面。你正确完了,一贯正确,他很绝望。

    而这一切竟然是你巴心巴肝为他好、一直叩马而谏造成的。人世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

    童话里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这么毫无瑕疵的完美生活只有傻白甜才相信。

    正常人都相信生活是敲敲打打修修补补这样过来的,要相信孩子的成长也是。

    孩子的成长大部分时间充斥着敲敲打打修修补补,坏的时候还要受到意外打击,好的时候遇上节点突然跃迁。

    这是他自己的人生,哪怕有再多不正确,这就是值得过的人生。

    有些话要说,说和不说不一样,但不要当场证明正确,特别是用言语来证明。

    说过的话会在他脑子留下一包锦囊。这玩意就是平时看不见、想不起来的,只有在碰了钉子的时候,突然想修正自己的时候,才会突然想起,拿出来准备拆开。

    他会自己去找助力,助力可能是你,很可能不是。看他找的是谁。

    他不需要的时候,就别硬帮忙了。效果不好,而且会耽误时间,把试错的时间拖得更长。

    6. 能和不能

    首先对孩子的爱不能是费力的。

    太费力了,你倒没啥,说还能咬牙坚持,孩子先放下了。

    要消除张力、保持松散,凡事不要勉强。

    哪怕把孩子当成最大的VIP,天气热了不想做饭就出去吃,太晚了不想洗衣服就放一放,要加班不想说话就叫他闭嘴。

    偶尔辛苦一点,但确保自己不要常年搞得含辛茹苦。

    主要是常年含辛茹苦下来,很难不希望对方领情吧。

    一旦这样,对方反而往往就没办法领情。不知道是不是潜意识觉得还不起,是不是很微妙?

    而一旦对方不领情,这边立马翻脸变怨妇,真是悲可叹。

    生活上没那么辛苦的我,就算工作上突然遇到了挑战,我挑战得起,还能笑嘻嘻地说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木果通过自己观察,还能打趣说我的工作烧脑、费头发还折寿。

    让我感觉他是不是还挺心疼我的。就很愉快。

    后来还发现:还不能要求自己当圣人。主要指真有情绪也不要隐藏。

    情绪压抑累积,憋出内伤,爆发起来更加猛烈,感情被伤害了不要紧,反正不要钱。不要伤害我的身体,毕竟看病费钱。

    被孩子怼了忍气吞声,孩子闯祸了强颜欢笑,也会搞乱他的认知,他觉得不踏实,会下意识地反复横跳来试探。

    甚至明明把你虐了还瞧不起你,认为你虚伪。

    说起来好像恶魔,但孩子是天使的本来就不在讨论之列。

    说一千道一万,要用不费力的方式保持常态,争取不变态。

    再有,要能表达爱。

    说爱不能停留在嘴上,是指首先嘴上要表达,而且还要用其它方式表达。

    术的层面,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不能光靠术,但也不能没有术。要恰如其分才好。

    比如,用放大镜找优点,然后夸夸夸。但是不能尬吹,不提高自身水平,或者漫不经心,是找不准优点的。

    又比如,趁着他还在身边,跟他一起吃喝玩乐。人生漫漫,你我凡人,他的未来,要有烟火气抚慰心灵,才不至于冰冷慌张。

    再说未来时间漫长,相处却未必很多,轻松愉快的事都安排不过来,搞那么剑拔弩张、唇枪舌剑做什么,想起都不亲热。

    又比如,不怕他一副见过世面的的样子,哪怕冒着被他瞧不上眼的风险,也要及时用仪式感的方式给他奖励。

    以上做法不难,但需要内心坚定、不死板,遇到挫折有时也会变换方式,最终才能坚持下去。

    坚持到一定程度,人会变得更通透,不急不躁,关注自己内心。

    也给孩子留了更多空间,他也可以从容地关注自己的内心,猛K手里的功课,思索自己的未来,不用浪费时间精力跟周围对抗。

    岂不妙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07-18 一年过去,总结心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jr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