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作者: 林智宏 | 来源:发表于2019-10-20 09:51 被阅读0次

    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对县蒲剧事业的投资越来越大。不仅解决了一部分人的财政工资,一部分人的养老保险,而且连续多年为蒲剧团改变环境投资,先后修缮了老剧团的办公楼,改造了工作和生活条件。如今,新的大楼又在新城区拔地而起。从而很好的稳定了蒲剧团的队伍,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局面。万荣蒲剧团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变,是文化事业奉献者的辛勤耕耘,也是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更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成果。

            图书馆迎来新的春天

    1978年,跟随着改革开放第一个春天的脚步,我县图书馆在南大街大礼堂对面徐徐落成。从此,在风雨中飘摇多年的县图书馆,告别原县文化馆大院里几间破旧的瓦房,结束了夏不遮雨,冬不御寒,图书珍藏时时面临危险,管理人员没有办公条件的困境,走上了良性循环局面。图书馆跟文化馆,蒲剧团,电影院一样,属于县文化局下属的一个单位。40年来,在党和国家文化政策的扶持下,在我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县图书馆紧借东风发展壮大,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①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投入。图书馆1978年创建后虽然当时的建筑在全地区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历经10年时间的风雨洗礼,图书管理房和其它基础设施已经适应不了新形势的发展和需要。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意愿,40年来我县多次投资对图书馆进行了建设和维修,并不断对藏书设施做了先进的配套。1988年新建了一座图书楼,两层门面共20间。第一层为门面房,对外开放承包,承包收入弥补图书馆的正常开支。第二层为图书资料室和其它办公场所。2000年,又对图书馆原来的旧房屋进行了大修缮和改造,使图书馆大院焕然一新,整个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2014年,图书馆又争取省文化厅专项资金40万元,打造了新的古书籍收藏室,购置了先进的安防和消防设施,以及目前最先进的专门珍藏古书籍的书柜。同时还打造了一个多功能报告厅。2016年又投资20万元,对图书馆办公场所全部上了暖气。2018年再次争取资金60万元,将再次对设施进行更新换代。目前,县图书馆建筑总面积5000平方米,有报刊阅览室、少儿阅读是室、电子阅览室、外借室、古籍室、报告厅和采编室。图书馆基础设施的变化,为开展图书管理工作和扩大服务内涵提供了坚强的保证。2013年,县图书馆被评定为国家级图书馆。

    ②图书收藏达历史最高。改革开放初期,我县图书室有历史和现代各种图书3万多册。四十年来,经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辛勤挖掘收集和社会各界贤达的捐献,2018年图书馆图书珍藏达到了14万多册,其中有明清古书籍10200册。这里面有山西文学评论家董大中、著名哲学家杜任之捐来的他们收集和珍藏的4000多册书籍。还有一位名叫薛财旺的老人,将他一辈子收藏的2000多册书也无偿的送到了图书馆。在这些古书籍里面,有明朝以前的一套《善本》书籍共四本。该书纸质平展,略有泛黄,但保存相当完好。更主要的是这套《善本》目前是全国唯一此类型书籍的。随着图书馆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换代和场地的不断优化,广大群众的阅读书籍量与日俱增。特别每到星期天,图书馆里座无虚席,有中年、有老年、有干部、有农民、有学生。大家在宽敞舒服的图书室里一边喝茶,一边阅读,吸收了营养,丰富了知识,提高了素质。据统计,每年读书人次在5万以上。

        ③创新活动不断开展。图书馆自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从2016年开始实行双休日开馆。因为双休日大部分人不上班,可以有闲余时间。图书馆管理人员利用这些和图书馆的有利条件,一方面开馆供大家读书,另一方面免费举办各种文化沙龙培训活动。有力的提高了一大批中青年的文化素质。开展文化沙龙两年来,先后26次聘请了省市县知名学者和专家,以及我县的摄影协会、美术协会、书法协会、朗诵协会老师们前来给大家讲座。特别是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和书法爱好者,通过了几次培训,知识大有提高。两年来共有有3000余名中青年先后参加了沙龙活动。

      ④互联数字读书开始登场。几年来,网络读书已经十分普遍。为了与时俱进增加我县读者的阅读量,我县读书馆通过努力与省图书馆建立了互联互通数字图书平台,实现了24小时无障碍、无边界立体式阅读,只要加上这个平台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开手机进行阅读。目前,我县图书事业在全县各村配有农家书屋的基础上,正在向互联互通数字读书上发展。国家花钱,百姓读书已经成为我县图书事业上的一个新亮点。

              文体设施变化巨大

        如果说改革开放就是文化战线上的一场及时雨的话,那么我县文化体育器材的发展就像春笋一样在后土大地蓬勃涌起来。

      ①乡村舞台和文体广场基本全覆盖。通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县264个行政村的文化舞台和配套的文体广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县大部分村庄在2015年前都先后建起了舞台和广场,而且所有广场的地方都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文化部门根据各村的需要逐步解决了体育器材的配套问题,有的比较大的村庄广场不止一个,文化部门都根据需要给予了配备。扶贫攻坚开始以后,我县对全县几十个尚未建起舞台和文体广场的贫困村加大了这方面的投资,到2018年基本实现了文化舞台和体育器材全覆盖。全县40万农村人口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文体事业带来的成果。每到春节期间,各村唱戏有舞台、打篮球有场地、闹红火有广场。平素间茶余饭后有锻炼休闲的好去处,生活在美好幸福的生活之中。

      ②县城体育设施实现大飞跃。随着县城居住人口的迅速增长,建设一座容量大、设施齐全、设计先进的大型体育场已经迫在眉睫。2013年,我县通过多方筹集资金1214万元,在新城区邻靠实验中学的位置上建起了一座占地46亩的公共体育场。体育场内有400米塑胶跑道、人造草皮标准足球场、三个羽毛球场、两个篮球场、一个网球场和附属设施,以及容纳1901个观众的单侧观看台。公共体育场建成以来,每当清早太阳刚刚升起和晚霞的余晖尚未消失的时候,体育场里就陆陆续续来满了锻炼的人们。特别是每到星期天,男女老少更是络绎不绝,沸沸扬扬,高达数千人以上。这个公共体育场是全运城市标准最高的一座体育场。建成之后,我县在这里迎接了全市青少年运动会。每年县城学校的运动会也在此举办。不但为县城10万老百姓提供了体育锻炼和休闲场所,也为县城学校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奠定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③文化体育中心气势宏伟

    2018年,我县总投资4000万元,占地100.25亩的文化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即将落下帷幕。一期工程为文化馆建设工程,投资1100万元,建筑面积4373平方米,主体大楼两层,包括非遗展厅、排练室。培训室和办公场所。二期工程包括看台一座、标准运动场一个、门球场一个、网球场一个、篮球场四个、羽毛球场6个,文化体育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场所。建成后可供全县举行大型的文化活动、体育赛事、会展。庆典、全民健身、培养青少年文化体育爱好,为国家输送人才提供坚强的保证。这个中心的建成,使县城南有公共体育场、北有青少年活动中心,两个大型文体场地南北呼应,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就近进行锻炼和娱乐休闲生活。

        电影事业不断深化改革

    ①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县电影事业。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鼓角吹响,我县电影事业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在随后的10多年里,我县电影事业呈现了三大亮点:一是幻灯放映撂红全国。我县幻灯绘画人才大显身手,以娴熟的绘画出了一批又一批,反映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日新月异的美景图画。特别是董大乃、杜勤学、张望勤、王克勤、张治中等绘画员和解说员在这个时期为我县电影幻灯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县迎来了全省电影幻灯现场会的召开,并受到了国家文化部的表彰。二是县城电影由露天电影放映走向室内放映。1982年为庆祝三中全会5周年,我县在北大街电影公司住址上建起了一座电影院。电影院建成之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为电影公司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每年放映电影高达2000余场。这个阶段,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一批多年来被禁锢的影片也纷纷解冻,如《早春二月》、《林海雪原》、《永不消失的电波》、《青春之歌》、《天仙配》、《窦娥冤》等等。让观众重新观看到了这些名片。电影院还把电影银幕作为一个反映县委、县政府工作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窗口,在每场电影放映之前都播放5分钟《银幕快报》。电影公司聘请了薛道芳、李廷玉、林智宏、王春喜、黄智明等人为《银幕快报》特约记者。在乡镇,原乡镇电影队随着宣传文化市场的开放,开始向个体电影放映队转变。一大批个体电影队进入了农村的红白喜事的放映阵地。极大的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电影文化生活。太贾村的李小高还获得了全国“十大农村电影优秀放映员”的称号。

    ②电影事业的困惑时期。上世纪九十年代时期,随着文化传媒事业的飞速发展,电影放映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电视进入了家家户户、电视连续剧深深的吸引了观众。县城和各个乡镇甚至部分村庄也开始有了录像放映厅。我县的电影放映跟全国各地一样步入了低谷。

    ③电影事业开始转型发展。2008年,我县电影事业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把农村群众文化再次提高到了认识的高度。随后,数字电影开始在全县迅速普及。我县建立了13个数字公益电影放映队,购置了13台高新数码数字电影放映机。电影由机械放映走向数字传输放映,既简单由方便。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益电影放映队伍不断壮大和稳定。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政府买单,百姓看电影成为了新时代新的电影潮流。广大基层放映人员,充分发挥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热爱电影事业的品格和精神,每年全县放映数字电影高达3300多场。电影的内容丰富多彩,教育意义深刻,受到了老百姓一致好评

    我是一个文化名县,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文学艺术、群众文化、体育锻炼、文化产品、形象宣传涉及各行各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始终把握机遇,充分发挥万荣精神,各项文化工作争创一流,不失时机的开展各项活动和改变文化设施面貌,使万荣文化事业在新时代的旗帜下乘风破浪,一直展现着良好的态势和发展趋向,这是全县干部群众和文化系统努力的结晶,更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接上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po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