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兴趣经历过好几次转变,在高中时日夜的听歌,大学时日夜的听歌看电影。读书是最近两年才培养的爱好,某一天突然想看看书,然后就上瘾了似的停不下来。对于写作的种子,也是在看书的过程中慢慢埋下的,最初是想多看看书丰富自己后再去写,但是有好的灵感不如立刻就记录下来,这也是毛主席提到的实践的重要性,不实践永远无法更深刻的理解文学。
在开始读书后,仿佛其它的一切都失色了,在独自一人时很难静心去享受音乐和电影这些艺术形式。自己的心性随着书读的越多慢慢的静了下来。一切都变得平淡,两年前的烦恼可以困住当时的我,现在的我却可以脱离出这些束缚。书读的越多,觉得自己越是愚蠢,吾生而有崖,而学而无涯。
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随着世俗,生老病死,似蝼蚁般的度过这一生,这是对生命的亵渎。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的快乐,也不全是,低级的快乐是被欲望左右的,高级的快乐浮在欲望之上。忘掉作为人的本性,去找寻客观。脱离被定义的社会,去追忆自我。追求精神上的丰富多彩。浑浑噩噩的活着,动物也是这样,人独立于动物的认知,才是人的本质。把主观能动性用于追求自己生命的真谛,即使碌碌无为,也会收获自己。
不打开思想的那扇门,人生是没有方向的。打开后,也得充分的利用它。往往哲学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思考的过程比答案更重要。一直活在固有思维下,所认为的自由是被自己局限的思想架住的,永远也跳不出那个圈。书籍是解除封印的卷轴,思想是往上攀爬的动力。去更广阔的世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2.记读书会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线下读书会。初衷是这样的,身边爱好读书的人很少,有时候一些想法只能藏在心里,在这里提供了一个拥有共同爱好的人思想交流的机会,对我来说很有意义。这次的读书会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让我的一些偏执观点得到了改善。之前,我对心理类书籍畅销类书籍是带有偏见的。因为个人的爱好,觉得非文学类的书籍没有存在的价值。但是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会有适合于所有人的书。对同一本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读完后有收获,那就是好的。在不同的场合,例如心情压抑的时候,看一些治愈的书籍效果比名著来的更快。在经历有限,目光短浅的限制下,不能非黑即白的看问题。知道的越少,根本就没有接触过与之相悖的概念,对个人偏执的看法越是肯定。不过,我还是会把以后的时间花在长篇小说上。
回到这本书,《非暴力沟通》。我最初的理解是这样说话的方式很累。经过书友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后,我也自我反省了一下。在生活中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的。比如和家人的相处,换个沟通的方式,以理解的态度,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满足他的心理需求,这样带来的结果不是比无交流的沟通更好吗。经历少所以感触浅,现在觉得麻烦的东西,以后在生活中一定会有用到的地方。这也回归了看书的本质,如果看完后什么都没有留下,那就是失败的。把收集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这也是我要去努力的地方。
最后,在现阶段的认知下,我依然不会去看这类书籍。以后的事,谁又说得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