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刚刚过去,但12月热搜上的两件事情却让我们一暖一寒。
月初,窦骁为自闭症儿童举办了一场公益画展,并且在画展上和一群自闭症的孩子们相处起来完全没有距离感。因为这些关爱自闭症儿童的举动,他登上了微博热搜榜,也为这个寒冷的冬天,增添了几分暖意。
而月末,广州南沙区一名8岁男孩,曾在幼儿园推搡其他小朋友,即便妈妈在家长群里说出孩子患有自闭症,希望得到其他家长的体谅与宽容,但其他孩子家长仍然一致要求孩子退学。在众多压力与攻击下,这位已怀孕两个月的妈妈,选择带着自己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在家中烧炭自杀,让人唏嘘不已。
在这一暖一寒之间,自闭症这个字眼终于又一次落入大众的视野,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
事实上,美国权威机构研究数据曾表明,每58个儿童中,便有一个自闭症患者,而在我国,也有数据显示自闭症患者或超1000万。
可是,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却远远没有得到与其人数相匹配的关注和帮助,真正了解这些星星之子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有的人接触过自闭症的孩子,可是在相处时,却发现他们要么经常无视其他人,自己念念有词,要么看上去总是处于发呆状态,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着“白日梦”……
因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总是感觉无法走进星星的世界,无法体察他们的内心,也会有很多人很好奇他们“发呆”时究竟会想些什么。
其实,“发呆”的自闭症孩子们可能看上去是处于“联想”状态,或者说做梦,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他们并没有在独自酝酿什么惊天阴谋,也没有在想象的城堡中快乐玩耍。
他们可能只是处于一种“碎片化回忆”的状态,有时候还伴随着嘴中念念有词,而这种状态是跟他们的思维与认知方式密不可分的。
我们知道,正常儿童约在6个月以后逐渐出现直觉行动思维,2岁以后通过想象性思维进行装扮性游戏,4岁左右逐渐出现具体形象性思维,7岁以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能够对已有的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形成新的概念,而自闭症儿童在思维上则有质的明显异常。
偏好细节,忽视整体
一般来说,常人在对事物的知觉加工顺序上,存在着对总体特征进行优先加工的倾向,即在对事物进行局部分析之前,必须经过整体加工的知觉阶段。这种整体和重点思考的方式使得我们注重事物的意义,明确了一个整体的意义之后我们才开始进入细节的研究。
而自闭症患者则不同,他们看事物的角度,习惯于从局部到整体,首先关注的是事物的细节或局部结构,对于事物的整体意义最后了解,有时候甚至会过于专注于局部,而忽略重要的整体,不会把部分区分开,拼凑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概念。
缺乏这种整体思考使自闭症儿童的世界成为一个零碎分裂的世界,而关注细节的现象也成为“同一性坚持”这一自闭症典型特征。
对于理解正常人的世界,自闭症的这一独特的认知方式是一种障碍,但同时又是一种"优势",它会使他们因环境或流程的微小改变而产生不安,但也会使他们拥有一些常人所没有的独特能力。
比如自闭症儿童擅长分拆的技巧,对细节有很强的观察力,他们可以从一堆线条中很轻松地找出隐藏物件、能把多个立体积木的其中一面图画合并组成一个图案;他们可以轻松记住一些无意义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不会感到困难。
感受迟钝,很难理解他人的用意
自闭症的孩子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理论缺损,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并据此预测和解释他人行为的能力。
自闭症患儿由于缺乏心理理论能力,往往对别人的感受反应迟钝,不会考虑别人的立场和需要,更不了解别人的用意和反应,也就容易造成社交困难。
此外,儿童早期会发展出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沟通技能——共同注意,即可以通过眼神了解他人对事物的看法,或者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觉。
而自闭症的儿童也会在这方面存在缺陷,他们可以识别开心、悲伤等简单面部表情,但对尴尬、嫉妒等复杂情绪和动态面部表情的识别就会比较困难。这就导致了他们在社交情境中不能准确理解情绪变化和社交差异,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互动模式。
而且,自闭症患儿与他人的交流常常是单方面的,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理解他人心理状态和意图的动力,往往对语言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对语义理解困难,也不能理解和使用间接语言,导致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和沟通失效或不足。
缺乏共情,理解问题过度系统化
共情是指人们识别他人情绪和感受,并对其做出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系统化是指变量选择、控制与分析观察、归纳规律指导行为的过程。共情和系统化往往是拮抗的,这两种能力体现在自闭症孩子身上,典型特点就是共情缺乏,系统化过度,通俗来讲就是“缺少同理心”,“过于机械”。
虽然,正常的孩子也有归纳总结事物规律的能力,但自闭症孩子的这种能力简直就是一个"科学家",他们为了理解这个世界,必须反复观察系统中的所有细节特征,把每次观察总结为不变的模式与规则,甚至上升为“原理”,通过不止一个他们认可的原理和规律来理解世界,继续一丝不苟的生活,但这种方式往往“过于机械”。
比如有研究显示,正常儿童在注视面孔时更关注眼睛,因为眼睛中有更为丰富的情绪、情感信息,而自闭症儿童则更加关注人的嘴巴,他们认为嘴巴的活动与声音具有"视听一致性",也就是说,只有嘴巴上下活动,人们才能相互交谈,这两件事情应该是一回事,而对共情有重要意义的目光注视则被他们忽略了。
这种过度系统化的认识方式,使得这些自闭症的孩子们对于世界的理解过于机械,少了几分人情味,自然就缺乏了同理心。
在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中华土地上,生存着近1000万的自闭症人士,而他们因为生理机能或生活水平受限,可能无法回归正常生活。然而,很多人可能还是会想,即便我们了解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对他们又能有什么帮助呢?
事实上,了解自闭症孩子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对给孩子做干预,还是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沟通上都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我们知道孩子在处理声音时存在的问题,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就知道要先让孩子注意力在我们身上,再以一个相对高的音量来跟孩子说话。
再比如,我们知道孩子无法自主理解我们的情绪,那么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就应该注意简单、直接,而不要“话中有话”......
那么,现在,你开始理解这群地球上的星星了吗?开始做好准备为他们做点什么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