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化的时间,认真思考成为一种奢求。关注@十品小官,分享职场知识,品味职场乐趣。
每每填写各种个人简历时,经常会有第一学历那一栏,我总要心情复杂的填上“中专”二字。每当这个时候,心里总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我是70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曾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全县不知道,肯定也不会低),考上了小中专(科普一下,当年是中专分大中专、小中专,大中专是指高中毕业考取的,小中专是初中毕业考取的)。
我印象里特别清楚,当时我正在稻田跟着哥哥清理稻田,我的班主任在邻居的带领下,找到了我,离老远就冲我嚷嚷“快过来,你考上了,你小子考乡里第一,考上中专啦,全乡就你一个”。手里拿着金红的“录取通知书”,满脸的喜悦,嘴都合不上了。
哥哥听了,拽着我涮吧涮吧脚,也乐的不行不行的,跟着老师回到了家,赶紧向父母报喜。当时我报考中专并没有和家里人说,纯粹是报着玩的,第一志愿是中专、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才是高中。因此家里人非常诧异,非常惊喜。
当天晚上,从来不喝酒的父亲,破例地喝了几盅白酒,还让我喝了一杯啤酒,父亲哼着小曲倒头大睡,我也直接醉倒在炕上。
第二天,迎着格外明亮的太阳,伴着乡亲们淳朴的笑容,玩伴们羡慕的目光,我骑着破自行车,往返于学校、乡政府、村委会之间,办理户口、团员关系等,所到之处,无一不是赞叹声。
那一年,我成了全乡的名人,无数的父母以我为榜样,不约而同的加大了棍棒教育。
伴随着这种飘飘然,稀里糊涂地上学、毕业、工作。再后来,中专逐渐没落,变成了大专本科学历,中专生变成了鸡肋般的存在,特别是很多提拔重用都要求全日制专科本科生,提前吃皇粮的中专生,变成了非常尴尬的学历,也成为一种心中隐隐的痛。
01.曾经辉煌的中专
中专,就是中等专业学校的简称,属于国家统招计划的职业教育,在当年百废待兴、人才急缺时,每年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拥有中等专门人才和中级技术人才。特别是上学后包学费,包分配,还有粮油补助补贴等,特别是毕业以后,分配到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被视为国家干部身份。
在1982年以前,按照规定中专只招高考生。到了1982年以后,地区和县一级的财政、师范和卫校才招收中考生,但是数量极少,每个县仅招生100人左右。到了1986年,省部属的中专院校开始招收中考生,这使得中专报考难度更大,能考上中专,简单神一般的存在。
在那个年代,能考上中专的,都是一批天资聪颖、智力超群、品学兼优的优等生,进入师范、卫生、农林、财税等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更有牛叉的考取省部属中专,一时间风光无限,受尽了周围同学和家长们的羡慕,在当时“考不上中专才上高中”,中专是当时的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广大学生的第一选择。
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大学扩招,中专不包分配。自此,中专的光环退去,中专成了考不上高中才上中专的最终选择。
02.考上中专有多难?
在大中城市,因就业、户口、收入等需求并不迫切,情况会好于小县城和广大农村,在后者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初中生,还是以小中专为第一选择的。可以说,超一流的学生都去了中专,极少数超一流和一流去了重点,其余的才上了普高,考不上的回家。
在网上查询了一下资料,在1986–1992年期间,全国中专院校每年招生大概控制在20–30万之间,当时的初中生有1000多万,录取率自然低的可怜。根据最近几年国家招生985高校学生的比例大概在2%,招收211高校学生比例大概在5%的情况,2018年高考报名考生规模达到975万,你可以理解为现在考985的难度和当时考中专的难度差不多。
这里不比较什么学业,只说考取难度,在当年大约一个县(河南一个小县城)中专生录取40多人,现在一个县一本录取近1800多人,其中重点大学录取人数超过400人,考生增长怎么也到不了十倍。能理解这点,就能理解当年的中专生有多牛了。
曾经有位中专的老师,在学校升为大专后,不止一次对新生说,要不是教育改革、大学扩招,就你们现在的大专生,比我带过的中专生比,你们连人家的后脚跟都看不着!
其实比不比也意义不大,时代造就不同的时代产物。现在的教育已经算得上普及大学了,只要用心学,基本上都能上个差不多的大学。这也是国家普及教育的结果,是国家和民族之伟大进步。
03.多年以后的落差。
我曾经有个同学,上初中的时候,基本上是全班第一第二,不是我就是他,但他中考没考好,没办法上了重点高中。为此,我这个同学没少受家里数落,当时我还老去他家玩,也会鼓励他继续上高中,准备考大学。
再后来,我这个同学,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还经常通信,他毕业后留到了当地一个大公司,具体名称忘记了,当时也是国家干部的。因为通信太不发达,他家搬家后,同学又毕业了,慢慢就推动了联系。
为什么要说这件事,因为当时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产生了一些惆怅和失落。当时学习成绩不相上下,如果我继续高中,不出意外的话,我也能考入好的一流大学,大学和中专,明显的档次还是有差距的。
如今,老中专生很多都成了领导,甚至高级干部,不从政的也都有了这个师,那个博的各种名号。也就是说,老中专生,绝对是那个年代的佼佼者。至于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不作比较,没有意义。
过了几年,大学扩招了,新进单位的也都变成了大学生。再后来,我赶紧通过自学,才有了大学本科文凭,当然那个年代的含金含量还是明显不足的。至于毕业,基本上交了钱,都能差不多。
慢慢的,一些特殊的机会就有了需要全日制的要求,而中专明显已经底气不足了,只有一些普通机会才留给了自学文凭。要说,我们这些老中专生,学什么都快,干什么都行,底子还是很硬的,但现实毕竟是现实。
后过悔,也不后悔,毕竟不花钱上了学,不花钱分配了工作,早挣了几年钱,能力不差,水平不低,问心无愧,至于其它的,随它去吧,
现在唯一羞涩的,就是填写第一学历时,每次留下龙飞凤舞的漂亮的“中专”二字,心中总伴着一种隐隐的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