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们四个朋友去吃饭,团购的4人套餐里带了4碗米饭,因为目测吃不完,所以朋友跟服务员说,有两碗没有动,拿下去好了。
服务员再三确认,米饭是套餐里带的,不能退钱,朋友说“我知道,只是我们吃不完,不想浪费,你看看别桌如果点了,可以给别人。”服务员很不解的端走了米饭,她所诧异的并不是两碗花了钱却不要的米饭,似乎是这个世界上原本存在的没有条件的善意。
听过一个故事。有一天,英国心理学教授桑迪领着儿子去咖啡店吃早餐,由于儿子不喜欢喝套餐中的咖啡,不想浪费的桑迪就想把咖啡送给周围的人,但结果令她惊讶。
“我以为会有人欣然接受并觉得开心。恰恰相反,没人愿意接过这杯咖啡,我看到很多困惑的目光,那些眼神好像在怀疑我是不是朝咖啡里吐痰了,或者这杯咖啡有毒。”
只不过是不想浪费,没想却变成他人的困扰,桑迪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事?这也让她不禁思索,让别人接受自己的善意,为何变得如此之难。
以前大家都很穷,但是邻里之间的感情却很好。今天你给了我一头蒜,明天我送你一把葱。你替我照看半天孩子,我帮你缝补了两件旧衣裳。没人会怀疑你的蒜里有毒,也不会忌惮衣服里装了微型摄像头…
可现在,邻居送你两个苹果,你的第一反应大概是:是不是有事求我?欠了人情该拿什么去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信念,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大概拒绝了太多的善意。
其实,你给我一个苹果,我再给你一个苹果,苹果还是那两个苹果,谁也不缺那个苹果,但两人之间却多了个链接,这个链接是善意,亦是流动的爱意。
有一句古话,叫做却之不恭。这句成语,出自《孟子·万章下》,原文为“却之却之为不恭”。意思是,如果执意拒绝他人的好意和馈赠,这种行为,就显得对人不恭敬。
所谓来往,便是你来,我往,有来,有往。而前提是,接受别人的善意,相信免费的咖啡没有毒。
原文来自:《不约客》ID:buyueyork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