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教育部出台教师惩戒权征求意见稿,引起各方热烈讨论。
今天看到连岳老师的公众号文章,引发我一些思考。
连岳老师指出,家长望子成龙,对自己孩子抱有非理性的幻想,对老师也有非理性的期待。事实上家长主要负责好爱,老师负责好理性,这才是好教育的分工合作。孩子在对老师的权威的敬畏中学习。
这一点我不敢苟同。
老师当然拥有权威,学生当然会有敬畏。但老师的权威主要来自知识权威,其次是职位权威。学生的敬畏也主要应该来自于敬佩,而不是畏惧。整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连老师所指的权威是权力权威,即老师手里掌握着的惩戒的权力。到底应该让孩子敬畏老师的知识和职位,还是让他们敬畏老师手里惩戒的权力?
其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的确各有分工,它们负责的领域和内容不同,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前提基础都是关系。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好的关系才有可能带来好的教育效果。究竟是爱能带来好的关系,还是权力权威下、敬畏中的理性?没有爱的,或者缺少爱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有能力共情,怎么懂体谅他人,怎么去贡献社会?培养出的没有温情的高知又与机器何异?
“老师的爱要像我一样多,但不能像我一样责骂孩子,惩罚孩子。这违背规律,一是老师不可能像父母一样爱孩子,这也是基因决定的;二是手段更少,达成的目的也更难,不批评不惩罚就可以达成目标,家长自己早就应该熟练使用,何必等老师去发现?”
这一点我同样不敢苟同。
连老师认为: 惩罚是达成教育目的的手段。这一点结论从何而来?有何科学依据?相反,心理学家早有大量且长期的观察结果显示惩罚会带来很多的恶果。
另外,引用的这段话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自相矛盾,暂且不表了。
连岳老师还指出,无限拔高孩子天性、无限鼓吹爱的教育,让老师在舆论重压之下索性放弃批评与规矩,以不作为的姿态来迎合家长。
这一点我一样不敢苟同!
拔高孩子天性的确不实事求是,但鼓吹爱的教育,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的教育吗?既然是鼓吹,就是伪善,既然是以伪善来育人,又怎么可能得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呢?
中国人多地广,教育资源不平衡,教育现状何其复杂。连老师看到一二线城市的情况只是看到全国教育的冰山一角。众多“八线小城”的真实情况又是如何?老师的体罚、语言暴力比比皆是,老师哪有舆论压力,相反家长们才是弱势群体、焦虑的群体。老师不仅是不作为,还有乱作为。
某些地域或学校的确有老师在工作中被动、无奈的状况,但绝不能以偏概全。信息闭塞,谁又为那些八线小城的孩子和家长们发声?如果在体罚和语言暴力早已成为惯例的地域或学校,老师们再有了法规上惩戒的“尚方宝剑”,怎能不让人担心原本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会更加变本加厉!
可以想象,缺乏爱的学校,又多了惩戒的有法可依的手段,老师们更加肆无忌惮,淘气的孩子直接去面壁、直接轰出去跑圈,简单、省事。那些原本需要更多关心、关注和说服教育的孩子反而通过惩戒被推得更远,直到推向社会,后果不敢想象。
看电影《少年的你》,那两个霸凌别人的女同学,一个是在家受父亲的拳脚,一个在家被父母严格要求和缺乏关爱。有行为问题的孩子正是父母和老师更应该关注的孩子,更需要去倾听孩子的内心的需求,去看看孩子到底怎么了?
教育不光是把优秀的孩子培养得越来越强,还要去拉扯弱的孩子回归正常。惩戒只会增加他们的敌意和仇恨,只会把他们越推越远。
惩戒是法律的事,不该是教育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