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自己对儿子的成长都高度关注,与孩子的一段微信对话,令我陷入沉思,不得不反省自己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始终不肯放手
孩子在美国读研一,既将面临读研后参加工作还是继续读博的选择,两者各有利弊。早日参加工作可积累实践经验,但只读研个体优势不明显。读博则需要3-4年,时间成本高,但一个人要读出博士,必然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超强的学习力,令博士相比硕士更具不可替代性。为了这个纠结的选择我到处请仙人指路,同时反复地问孩子:能否拿到奖学金?需要几年读完?确定是否值得?
子曰:我知道你们是爱我,但请不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干涉我的选择。站在世界角度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站在中国范围看,衡阳是三线城市。你们从未来过美国,接收的信息具有阶层的局限性。你们一听到风吹草动就慌张,而且把焦虑传导给我。要选择就有风险,有风险就有挣扎。我不能确定自己的未来,因为读博只是增加不可知的可能性,但我可以确定自己会变得越来越好。
误区之二:包办代替太多
从小到大,我都对孩子进行引导性培养。读中学前,领他到八中参观学习。读大学前,带他去北京进行励志教育。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四处打听,按照专业第一、学校第二、城市第三的原则拿出三套方案。选择读土木工程专业,是因为听楼上的包工头说:这个专业很灵活,既可依赖大平台,又可自己单干。
子曰:过去的一切貌似征求我的意见,实际上重大事项都是由你们定,剥夺了我实践机会,使我缺乏决断力。如果现在命运还不能由自己掌握,说明我无用。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在感兴趣的方向还要找到风口。优秀人才的共同特质是自律、策略和信息收集。信息收集决定你的策略,策略需要自律来实现。要透过别人,批判自我,学习他人。所以自己会多听取工业界人士的建议,努力朝工业界需要的方向发展。
误区之三:过度追求完美
每次聚会,听到朋友介绍自己孩子在名校读书,自己就充满羡慕之情,回去就立马和孩子讲故事;听说哪个朋友孩子是多么努力,在北京发展得多好,自己特别期盼有这一天;看到帅哥迎面走过,就希望自己偏胖的孩子身材健硕,充满阳光和朝气。总之,希望所有的美好集于他的一身。
子曰:我们的家庭一直缺乏幸福感,因为我们常常只记得赶路,却忘了出发的目的。包括我谈朋友,你们也要为我们设立各种目标,介入太深。我只想在年青时候谈一场简单的恋爱,不想有太多世俗的羁绊。
一段微信对话,宛如一场头脑风暴。对照自己过往的表现,接收孩子反馈的信息,我像个小学生一样不断点头。是时候发生改变了,以后的日子里,更多成为看客,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主。既使以爱的名义,也没有权利绑架他的学业和生活。不管儿子将来做出何种选择,只需无条件地尊重他、支持他,这才是智慧母亲的修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