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场合的演讲能力是职场中一门基础技能。 谁知道,未来的十年,会不会是你,站在新闻发布会的台上,向下面黑压压的人群宣布一款你公司的技术产品呢?本文中既有演讲内容准备的思路和方法论,还有台上临场时的细节把控,更有一些个人经历体会。
思路布局是根本
在准备技术分享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敲定主题和内容。
1.有诚意、有态度
必须要给听众讲真实的经历,拿出真实的数据,这样才能打动听众。 但是也不要让诚意过了头,囿于演讲时间限制,不要试图把所有自己知道的东西都想塞给听众。 要认识到公开演讲是对他人无私的奉献和分享,而对自己则是一次展示自我、树立个人品牌的好途径。
2.选对主题方向
了解这次技术分享是否有预设内容大方向?你的听众是谁、具有怎样的技术背景? 然后要去站在听众的角度思考,听众需要什么,去体会思考听众对演讲内容的期待和期望:这样内容才有一定针对性。
3.内容打造有套路
主题选定之后,要准备内容,需要首先提炼出三个重点内容。根据大家历次经验看,“三”是个最合适的数字,再多可能就没法深入讲透了。 那怎么提炼出来三个重要内容点呢? 演讲培训会上,侯伯薇推荐了PMI方法,P是Plus,M是Minus,I是Interesting。
简单地讲就是从主题方向上我们应该怎么提炼出加分项、减分项和有趣的部分,我们在演讲时应该重点从P和I中选择,避免降到M的内容。具体方法不在此展开,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从PMI方法,又延伸除了水平思考的概念。简而言之,我们做技术的同学大多都具有超常的垂直思考能力,理性推断的能力很强,对于一门技术可以垂直研究的很深入,也可以很容易成为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家; 但是水平思考需要跳出技术的垂直思考范畴,要横向和水平的延展到其它领域,用另外一个或多个领域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和理解问题。
水平跨越的领域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跨界效应,在思考问题时思路就会越宽阔,更容易联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点。 所以PMI中I的部分,就要靠水平思考力来发现和提炼,I的部分结合我们的专业领域的内容讲的越多,演讲就会越有趣越吸引人,所以大家可以从这里多发掘一下。 侯老师推荐了一本《水平思考法》的图书,在亚马逊和京东均有售,大家可以买一本读一下。
这里分享下我们尝试的内容准备流程:
收集点子:准备阶段时把电脑放到一边,拿起纸和笔,在纸上把想到的点记录下来,想到什么记录什么。
提炼重点内容、画PPT草图:上一步是思维发散的过程,接下来要开始提炼重点。 通过PMI方法来提炼出P、M和I的部分,对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 PPT的草图同样不用电脑。为什么不用电脑?因为纸笔可以确保思路连贯不被大段,一旦用电脑,思路很容易被字体、配色、背景图等细节打断,造成效率极度低下。
上台前的全盘演练
练习,练习,还是反复练习,直到你不看PPT闭着眼也可以讲出来。 在之前准备技术演讲时,我当时这块付出是最多的。因为我发现开头如果就讲不好、讲不顺的话,后面想做到思路清晰甚至自由发挥的演讲,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除了内容的烂熟于心之外,在彩排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动作手势、表情、语音语调、站位等。 这里总结下会上侯老师给于的指导。
站位:可以尝试站出讲台外面一点,不要躲在讲台后面,给听众传递一个开放的姿态;可以适当的走两步,尽量避免身体左右摇晃。
动作手势:尽量自然一些,手臂和手掌自然伸开、放下和抬起即可,不要出现双臂交叉(防守)、双手或单手插裤兜等比较随意的姿势;在做总结或提纲挈领时,可以使用1、2、3这样的手势。
表情:尽量保持微笑,笑不出来也不要太严肃。
语音语调:刚才提到要站直,让气息顺畅一些,让声音从口腔中发出来(让声音从前面发出来),不要单纯的用嗓子发音(声音从后面发出来)。我自己试了下这样确实可以让声音更清脆,更有穿透力一些,单纯用嗓子发出的声音会比较沉闷,没有穿透力,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对于想要突出的关键词,可以适当提高语调,以突出重点,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架构设计原则中,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拆!”,这个拆字就可以音量提高一下。
语速:尽量保持匀速,不要太快;不然思维跟不上嘴巴,就容易出现断片、口头禅等问题。
临场把控:最关键的三分钟
如果有过演讲经验的同学肯定很清楚,开头的三分钟里主要是自我介绍、公司简介(严禁各种广告)和演讲提纲介绍。虽然内容不复杂,但是这三分钟却有可能决定了你整场演讲的发挥以及听众对整场演讲的印象感觉,甚至是听众决定是否留在场内继续听下去的依据。
因为在ArchSummit这种顶级的技术峰会上分享,面对的基本都是8年及以上的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司机,这是一个口味独特且极其挑剔的技术群体,而且不是一只两只,而是一群,数以百计,甚至二、三百,所以冥想一下,这种场面,你上场前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
紧张就会导致肌肉僵持、思路僵化、声音发颤、动作发抖,这种状态下展示出来的演讲水平和效果,就会很差,越差就会越失常,导致演讲效果不佳。但是,如果很平稳地度过了这三分钟,前面所说的紧张的状况通常就会大大缓解,甚至消失,这时候就可以非常专注和自由地展示我们的所演讲内容。
这三分钟为什么极为重要就是以上的原因了,所以强烈建议即将走上演讲台的同学,一定要把这三分钟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反复练习做好充分准备地前提下,侯老师给出的几个临场小建议。
正式分享前提前到场,可以跟听众(特别是前排的)简单聊一下:比如从哪里来,在做什么,关于你的主题主要想听什么;如果正好有什么交集,可以稍微深入聊一下,可以跟几个听众先熟悉一下,试想同样的演讲都换成熟人群体,是不是感觉就会放松很多了。
正式分享前或开始时,可以做一些有意义或有趣的小调查或小问题:比如在坐的有多少是对今天的主题很了解的,有多少是跟我从事相同工作或行业的(比如O2O、搜索、电商、社交、算法、架构、机器学习、大数据等等),具体调查或问题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这时作为演讲者要正式站上台,主动把手举到最高,号召一下在做的听众参与进来,“是的请举右手”,“那接下来不是的请举左手”等等,算是个暖场或热身,跟听众进一步拉近距离,当肢体打开后,肌肉和身体可能也就不会太僵硬了。这里的注意点是演讲者自己一定要投入,要把动作幅度做到最大。
正式分享时,可以针对你的姓名、花名、公司或提纲,找一个有趣的点分享一下:博听众一笑,不用哈哈大笑,只要能会心一笑就可以了,有利于拉近跟听众的距离(个人补充,切记不要生硬,不要为了讲而讲,反而会让效果更差,更不允许讲不健康段子,如果确实没有或者感觉讲不好,就不讲,中规中矩的讲完前三分钟也是可以的,只要别出现严重地磕巴、声音颤抖就好)。
把握好开头这最关键的三分钟之后,还要注意上一段提到的站位、手势、表情、语音语调和语速等问题。如果这些你在彩排时已经带入演练了,就会自然顺畅得多。
实际经验总结
上面谈了普适的方法论;接下来结合经验具体讲讲演讲的内容准备和演练两方面的工作。
演讲准备一定要围绕“问题/痛点—方案选型对比—方案实施落地—方案收益”这样的思路。 所以在组织内容的时候,丢弃一切大空的纯讲述概念和纯技术讲解。 也不要一上来就把自己的系统搬上来,然后就开始各种炫技和Show牛逼。 如果是这样,这就不是在分享,不仅没有诚意而且是在赤裸裸地炫耀。
每个产品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遇到的问题都是类似和相近的。在某些层面上于其他公司相比,可能我公司产品发展上更快一些、用户体量上更大一些,那么相应的技术问题就会前置一些;在早期可能就很好地(痛不欲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沉淀积累下来的就是经验。
而其他公司产品在现阶段遇到的问题可能恰好跟我们之前遇到且已经解决的问题是相似的,这个时候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案例对听众来说就非常有价值了,听众也冲着这种内容来的。
所以,如果听众花了钱却听不到这种内容,光听我们讲技术知识普及和牛逼架构炫耀了,那么就是你对不起听众。
那么将上面的观点细细分解开来谈:
讲清背景、问题和痛点:让听众了解清楚你的议题对他是不是有价值有意义
讲清方案选型和对比:让听众了解方案的思路、优劣,在自己做的时候少走弯路;或者能够给予听众有很大的启发,让其找到正确的方向
讲清方案实施落地的过程:让听众了解在具体落地实施时,应该从哪些具体的方面去综合考虑,有哪些坑和经验教训,听众自己实施的时候就会少栽跟头
讲清方案收益:在实施自己方案之后带来了什么价值,这一点是给听众信心,知道按照这个思路做下去,一定是可以取得效果的,对于那些可能已经在用相似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听众,也可以给他坚定的做下去的信心。
呈现深入思考、提炼的内容,用真实数据说话,这一点是对上面的补充,自己一定要去深入思考你所经历的过程,哪怕之前没有想过,在做PPT前花点时间再次总结一下,把自己的思考和提炼的内容呈现出来,用真实的数据支撑,对于你演讲的内容的真实性、干货程度会有很好的意义。
所以,可以看到以上每个环节都是在与听众形成内心的互动和共鸣,每个环节都希望能打动听众。有诚意在,听众是能够感受的,这样的评价至少不会差;根据我的经验,如果能有1-2个内容点能够触动用户,已经可以获得很好的评价了。
大量的练习
本文中的所有建议,除了内容准备上面的注意事项,哪怕你其他都忘记了,但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做到“练习、练习、练习”。 因为在做PPT准备过程中,我们通常是将脑子里的内容比较跳跃性的呈现在纸上,然后经过大脑中的逻辑串联起来,如果单纯去看,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演讲是一个要求思路十分缜密和无缝连接的过程,所以要求比单纯写到纸面上呈现出来是要高很多。
所以不管是关小黑屋也好、对着镜子练也好,面朝大海、故宫、西湖、黄河或者长江都可以,总之就是要反复地去讲、去表达,直到能够演讲的很顺,逻辑通畅为止,记住,这里的逻辑通常指的是演讲的逻辑顺畅,得是讲出来的,不是PPT的逻辑,也不是你脑子里想的逻辑。PPT做的再细致,再精美,但是讲得不顺,在大会上都等于0。
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你会发现很多的问题,比如你想的思路和你讲出来的逻辑不一致,你就会犯磕巴,断片之类的,这时就要不断磨合演讲的思路和PPT呈现的思路,可能是演讲的内容要做出调整,也可能是PPT内容作调整;
再比如,45分钟时间内是否能讲完所有的内容,也要靠反复练习来卡点,内容多了就要删减,内容少了就要补充,尽量不要虎头蛇尾,前面讲很多,到了后面讲不完就快速翻PPT,在会场上见过很多分享都是这样。
我个人在去年的大会分享前,就是做了大量的练习,30遍应该是至少的(貌似美国总统大选的演讲都是反复50遍起的),也正是得益于这一点,所以第一次演讲,又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还算是正常的发挥了出来,也收到了不错的反馈。
来源: InfoQ 作者: 赵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