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保持最少的了解(又叫最少知道原则)
- 强调只和朋友交流,不和陌生人说话.表现为对外部引入的类最少最好,目的是为了降低程序之间的耦合
朋友指出现在成员变量, 方法的输入输出参数的类称为朋友类, 方法体中出现的类不是朋友类
老板发布任务给主管,主管接收任务下发给员工完成任务.
Boss
public class Boss {
public void plan(Manager manager, String plan){
Employ employ = new Employ();
manager.releaseTask(employ, plan);
}
}
主管
public class Manager {
public void releaseTask(Employ employ, String plan) {
employ.work(plan);
}
}
员工
public class Employ {
public void work(String plan) {
System.out.println("employ do " + plan);
}
}
测试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oss boss = new Boss();
Manager manager = new Manager();
boss.plan(manager, "5万亿");
}
}
run , 没问题 一个5万亿的项目完成了,但是我们看一下Boss类, 这个类中我们创建了一个员工,然后由主管给该员工发布任务, 但在实际生活中, 老板是完全不用关心员工的, 老板只需要对主管发布任务即可, 跟员工沟通是主管的事情. 这明显违背了迪米特法则,因为我们在Boss类中import进了一个Boss完全不关心的员工类.
改进一下, 第二版,我们只需修改Boss 和 Manager类
Boss类只需要让管理员知道任务
public class Boss2 {
public void plan(Manager2 manager, String plan){
manager.releaseTask(plan);
}
}
主管负责找人完成任务
public class Manager2 {
public void releaseTask(String plan) {
Employ employ = new Employ();
employ.work(plan);
}
}
再次运行
public class Test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oss2 boss = new Boss2();
Manager2 manager = new Manager2();
boss.plan(manager, "5万亿");
}
}
完成!
迪米特法则的初衷是降低类之间的耦合,由于每个类都减少了不必要的依赖,因此的确可以降低耦合关系。
但是凡事都有度,虽然可以避免与非直接的类通信,但是要通信,必然会通过一个“中介”来发生联系,例如本例中,总公司就是通过分公司这个“中介”来与分公司的员工发生联系的。
过分的使用迪米特原则,会产生大量这样的中介和传递类,导致系统复杂度变大。所以在采用迪米特法则时要反复权衡,既做到结构清晰,又要高内聚低耦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