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以生为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听马何义老师评课有感

以生为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听马何义老师评课有感

作者: 史丽芬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16:47 被阅读0次

    上午监考完赶紧奔赴初30班听课,随后参加了教研室马何义老师一行人的评课,马老师高屋建瓴,观察细致,对三节课都做了深入细致地分析,但所有的核心点都是紧紧围绕学生展开的,那就是备课要备学情,明白学生的疑惑点,并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伺机点拨引领就好。

    马老师观察细致,在听课环节就发现了学生圈点批注的好习惯,并在评课环节肯定了教师对这一习惯的养成。只有让学生深入到课本的字里行间,他才能有所悟,有所得。

    马老师点评一针见血,对于《登勃朗峰》这一课,初次接触,就敏锐地抓住“意脉相通”一词,明确相通的点就在“奇”字,那么通过提问学生这篇文章写景记人都各自奇在什么地方,学生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对文章自然就有了深入地理解,教师只需要在关键时刻点拨就可以,这样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动得多了,也符合自读型课文的教法。

    在点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强调如果让学生圈点批注的方式精读诗歌,抓住杜甫处境的艰难,并通过对自己的抉择和杜甫的心愿的对比,从而深入感知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对于《最后一次演讲》这一课型,更强调揣摩作者观点和思路的重要性,通过画思维导图,学生感知文本的思路后,自然就能一目了然,从而做到脱稿演讲。

    课型不一,教法不一,但都是紧紧围绕学生展开设计。通读一篇文章,我们并不能单纯根据教参讲解,是在有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明确本课与众不同的点在那儿,学生的疑惑点在那儿,从而围绕这个点设计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互助的时间,只有到了他们实在理解不了的地方再给予指导,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才是有效果的教学。

    而现实中,我们还是放不开,讲得太多,学生一目了然就能明确的地方,我们还是会按部就班的讲解,浪费了时间,也造成学生对课堂的疲倦感。大胆取舍,明确目标,以生为本才是一堂好课。

    继续修炼吧,自己火候还未到,加油!(^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生为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听马何义老师评课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ke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