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写陶渊明的时候提到了王凝之,也就顺便想起了王献之。王羲之的几个儿子中堪与其父齐名的就是王献之,史称“二王”。在当时人们的评价中,王献之也是翩翩少年,出类拔萃,无人可比。王羲之也很看重这个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不过鄙人不懂书法,不能赏析他的千古名贴,只对生活情感类有些兴趣,而王献之一生的感情经历也的确令人唏嘘。
《世说新语》德行篇记载:王子敬(献之)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悲莫悲兮生别离大意是说王献之病得很重了,道士为他祈福,问他这辈子做过什么错事,王献之回答:”不觉得有别的事,就是想起跟郗家离婚的事“。
这个郗家指的就是王献之的结发妻子郗道茂。郗家也是地位显赫的大家族,和”王与马,共天下“的王献之家算得上门当户对,同时郗道茂还是王献之母亲郗璿的侄女,算起来应该是表姐。两人婚后感情非常好,生有一女取名玉润,可惜不久就夭折了。其实他们两个人的生活也是充满波折和痛苦,结婚仅半年,王羲之和郗昙相继去逝,后来唯一的女儿又夭折,可以说打击接二连三,好在两个相互扶持,共同渡过艰难的日子。
可是命运之神似乎忌妒这对恩爱夫妻,王献之盛名之下,桃花运旺也不奇怪,但是这朵桃花却开在帝王之家——简文帝的三女儿司马道福喜欢王献之,还恰好离了婚,简文帝便有意把女儿许给王献之。有野史说司马道福死缠烂打非王献之不嫁,这个我有点不信,司马道福又不是唐代的高阳公主,那么生猛吗?最大的可能是简文帝自己打的如意算盘。
这对于王献之和郗道茂来说无异晴天霹雳,王献之采取了自残的办法,把自己的脚烧伤了,成了瘸子,想这样一来公主应该放弃了,没想到公主也倔,王献之变成什么样也改变不了嫁他的决心。没办法,王献之只好与妻子离婚。在这个事件中,没有看到郗家的反应,这时候的郗家已经衰弱,否则皇帝也不敢逼着郗家的姑娘离婚。
或许因年代久远,或许事件本身纷繁复杂,或许另有隐情,千百年后,这段婚姻悲剧成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王献之并非出于皇帝的逼迫,只是因为郗家没落失势,为家族前程才和道福公主成亲。知乎上甚至有一篇分析详细的文章,满满的阴谋味道。
或许吧,毕竟门阀政治我们不懂,但是我看到了《奉对帖》,这是王献之写给前妻的信: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如果只是一个攀龙附凤的阴谋,离婚后还给前妻写信?而且写这样肝肠寸断。是惺惺作态?那也太闲、太戏精了吧。只此几句话,可以真实感受到王献之的痛苦,也许他的放弃抗争是出于家庭利益考虑,那也不能认定他是阴谋的参与者。
其实整个事情里,最有变数的是道福公主,她可能并不是一个倚仗权势破坏婚姻的小三,也只是一个政治交换的棋子。
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好恶去毁掉别人的一生。说到王献之与郗道茂,让人很容易想起陆游和唐婉,王郗之间毕竟还能扯上政治、家族利益之类,而陆唐仅仅是因为有个老太太不喜欢唐婉,她不喜欢唐婉是因为她不喜欢唐婉的妈。陆游的母亲是我对所有有母亲称谓的女性里最鄙视的一个,另一个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孔雀东南飞》中那位赶走刘兰芝的母亲。
好夫妻最后还是劳雁分飞,王献之又有了一位不爱的妻子和一个飞黄腾达的前程,但是内心的伤痛谁又在乎呢?他对道福公主似乎还过得去,这也是他自愿抛弃妻子的罪证之一,但是这也可以理解为道福公主是也无辜者,他没有理由在一个无辜者身上发泄怨恨。
但那终究是取代了妻子的人,他不可能真爱她,往事不可追,他还是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或者说伤痛的转移的方法。他喜欢桃叶,用超乎寻常的方式对待她,留下一段风流佳话和著名景点,桃叶是个怎样的女子呢?请看她写的诗:
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一个多情、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子,一定能给王献之心中那巨大的伤口以温柔的抚慰,他可以忘掉郗家表姐了吧?没有,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他还是遗憾着没有与妻相守到老。陆游也一样,直到七十五岁了,还写道: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网友评论